《抉择》演出照片。合肥新站高新区、安徽艺术学院供图

“为什么要爬向山峰?为什么不安眠于平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归队!”

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句句直叩心灵的台词。

舞台上,满头银发的邓稼先,与同事、亲人和挚友一一话别……舞台下,演员和观众眼含热泪,为之动容。连日来,在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师生们一遍遍打磨和修改话剧《抉择》的台词和脚本,为第六场公演做着准备。

在演员诉说衷肠的话语间,话剧角色活灵活现。默默无闻的工程兵刘春光、“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人的事迹与形象在舞台上一一再现,串起一个个动人场景。

《抉择》是在安徽省合肥市委统战部指导下,由合肥新站高新区与安徽艺术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统战话剧,更是一堂校地联手打造的别样大思政课。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50多名师生耗时5个多月进行创作、排练、打磨,这群年轻人穿越历史时空与先贤进行心灵对话,不断汲取前行力量。


《抉择》演出照片。合肥新站高新区、安徽艺术学院供图

编剧的“抉择”

邓稼先、杨振宁,一部话剧,两位名人。如何去平衡关系,《抉择》编剧、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姚爽至今难忘在创作阶段遇到的“抉择”。

《抉择》这部原创话剧诞生于2024年,重点讲述“两弹元勋”、九三学社先贤邓稼先的故事。202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利用去年暑假时间,姚爽翻阅了《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温文尔雅的坚守——邓稼先》和《杨振宁传》等20多本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搜集了大量的文字素材和视频素材,尽可能去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故事细节。闭关创作近一个月,他把自己“埋”在各类资料中,包含6个场景、1.9万字的《抉择》剧本初稿已成。

姚爽介绍,该剧从传统线性叙事中跳脱出来,围绕邓稼先回国研制原子弹的人生轨迹展开,创设隔空对话的艺术情境,带领观众回溯峥嵘岁月。“不去直接描写原子弹研制的具体经过,而是对其挚友杨振宁、妻子许鹿希、女儿邓志典等人的回忆进行交织叙述,在一次次关键的选择中,一点一滴展现邓稼先等人为国奉献的辛酸苦辣,以及邓稼先对家人、对挚友、对伙伴们的情谊”。


《抉择》演出照片。合肥新站高新区、安徽艺术学院供图

不仅是演员,也是剧本的“主人”

邓稼先少年立志、学成归国,在资料匮乏、缺乏试验条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大漠中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到最后一息仍心怀国家。“这些故事生动鲜活,共情动人,特别是在面临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重要抉择时的毅然决然,赋予‘抉择’二字特别的意义。想把这些内容搬到舞台上,我们既要把零碎的历史事件串联成完整的剧本,还要在舞台上编排好每一个细节,还原真实历史。”姚爽说。

“有的词比较书面化,师生在排练中就会试着去优化修改,更加适应话剧演出场景。”师生不仅是演员,也是剧本的主人,这让姚爽乐在其中。从零起步,招募演员、围读剧本、敲定角色、刻苦排练、内部排演,直到舞台首演,师生前后忙碌了5个多月时间。

4块高高耸起、长度不一的灰白色长板围合出一块半圆形的空间区域,长板可以移动,时聚时分。聚在一起时,这里可以表现一些室内的场景,比如,邓稼先的家、住院的病房,也是邓稼先和妻女惜别、与母亲离别时的背景。

这些道具都是师生亲手拼接搭建的。筹备期间,参演教师主动留校加班,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排练,反复推敲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力求呈现出最佳舞台效果。

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2023级学生姚家武饰演开场时出现的青年学生之一,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为了演好角色,他反复训练表演技法,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历史资料,准确把握角色特点,全身心参与和投入。

退场后,他用了很长时间才从角色中走出,“在舞台上,我们不再是旁观者,我做的所有事,都要和这部剧、和邓稼先这个人物相匹配,有时我们会觉得,我们就是他们。”

去年12月12日,话剧首演,舞台就在戏剧学院小剧场,台下是合肥市近200名统战代表人士,跌宕起伏的剧情配合舞台设计,让观众“沉浸式”观演。6幕场景中,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少年友谊、求学立业成长历程、工程兵刘春光的牺牲……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被演绎得活灵活现。


《抉择》演出照片。合肥新站高新区、安徽艺术学院供图

与“话剧”对话,也是审视自我成长

师生与“话剧”对话,也是审视自己的过程。

“过去主要是从课本和电影中了解邓稼先事迹,参与了话剧演出,我才第一次这么深入、沉浸式地了解到邓稼先厚重的历史。”2024级学生吴景林排练时,正值大一新生军训期间,虽然只是群演角色,但是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话剧,他和其他同学不约而同主动去关注历史,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

“虽然现在大一,还没系统接触表演专业,但已经提前感受到了话剧表演的魅力,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吴景林说。

课堂上,教师要讲给学生听。舞台上,教师则演给学生看。

戏剧学院95后教师杨浩饰演青年杨振宁角色,他要演绎出杨振宁的科学人生和人格魅力,同时带来一次专业表演的现场教学。

内部排演时,有一幕快速奔走在舞台中央的情景,因为舞台地板不平整,杨浩不小心摔倒在地。怎么办?杨浩借势猛握拳击地板,再快速爬起,继续演出。

这种意外情况的应变,恰好与剧中主人公激动的情绪状态相吻合。

排演期间也有突发情况。由于青年邓稼先扮演者、青年教师孔晓欣突发疾病需要手术住院,为了尽快补上这个关键角色,学院安排了大三学生朱恺晟“救场”,为此,台上的演员教师耐心为朱恺晟分析台词、语气、调度和走位,为他“联排讲戏”。

就是这次临时救场,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时,距离首演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有紧张,有开心,但更多的是激动!”朱恺晟说,要演出邓稼先青年时面对家与国的抉择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和出演邓稼先女儿邓志典角色的李淑娴老师排演时,作为学生的他还是有点犯怵,害怕犯错影响了排练进度。

有一场戏是邓稼先执行任务前,与女儿邓志典告别的对话。起初,李淑娴明显感到朱恺晟“放不开”,“是学生面对老师时的紧张,有点欲言又止的感觉”。

但这种“欲言又止”的状态,恰恰“踩中”了剧中邓稼先严守秘密与亲情纠结的复杂情绪,反而让李淑娴觉得“情绪很真实”。

这次宝贵的主角光环,让朱恺晟受益匪浅,更加精准地把握了表演的尺度分寸。

同样是那段时间,孔晓欣躺在病床上时,心情十分压抑:“自己一向身体很好,怎么好端端突然生病了?”

联想到排演时,邓稼先面对一次次抉择的剧情,孔晓欣不解、惶恐和沉闷的情绪不见了,他对角色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暂别舞台,放空自己,反思自身,这不也是人生一种抉择吗?”

身体痊愈后,再次回归舞台,孔晓欣觉得自己的演绎更有感情了,而不是把演出当作一次“完成任务”。

青年许鹿希(邓稼先的妻子)的扮演者陈婷老师在接到演出任务时觉得“很有压力”,她说,邓稼先的一生几乎要浓缩在90分钟话剧中,在有限的时间表现出妻子与邓稼先的相濡以沫之情,又要表达出妻子默默支持丈夫工作的奉献精神,极具挑战性。

剧中有这样一幕——青年邓稼先笑着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随后,他转身看向许鹿希时,青年许鹿希说出:“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无怨无悔!”

陈婷觉得,这句话贯穿了角色从青年到老年的漫长时间,是人物的内心陈情,她于是又重复了一遍:“无怨无悔!”

最终,小家、大国的情怀在她注视着丈夫离去的背影下徐徐抒发,观众也仿佛被带到遥远的高原荒漠。

理解了,共情了,才动人

原创话剧《抉择》的出品演出,是合肥市与合肥新站高新区深化校地合作、探索统战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师生共同出演,也是将课堂搬到舞台的思政教学尝试。”在剧中饰演老年邓稼先角色的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曹磊表示,《抉择》已经巡演5场,在引导学生创造角色的过程中,也见证青年学生的成长。这种沉浸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角色、带入剧本、带入剧情。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和报国志。

“历史资料有滋有味,人物有血有肉,学生只有理解了,用情了,共情了,才动人,表演起来有声有色。他们对革命精神、理论内容的理解会更具象化、更深刻。”曹磊记得,在之前的一次表演课上,学院特别安排学生去排练中共一大开会时的场景。

“要把角色演好,就必须主动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揣摩人物角色。”曹磊惊喜地发现,那次课堂演出结束后,大家课余时间还很投入地讨论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没多久,有学生还和曹磊说了一件生活趣事,“学生在寝室睡过头了,就在纠结是请假还是上课时,一想到之前在剧中扮演过中共一大的一位代表,他就咬咬牙起床赶去上课,怎么着也得给大家树个榜样!”

2022级学生王伟民表示,参演每部剧目,青年学生和角色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影响了大家的现实生活和职业规划。“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考研等关键时刻,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认真规划未来的学业和职业方向”。

参演《抉择》的学生无一例外记得结尾的一幕——饰演老年邓稼先的曹磊站在舞台中央高台上,灯光打下,画面定格,所有学生围上去抬头望向曹老师。他们情绪激动得几乎落泪,觉得自己的热血和邓稼先前辈融为一体。

这群年轻人演出结束后感慨,正是那一刻,他们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以及理想信念的荣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