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总理第一次见到他时,只当他是个小娃娃,是给领导们跑腿的。因为当时的他不过二十出头,还十分地害羞腼腆。

可是,在询问过后,总理竟然大吃一惊,这个小娃娃,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红五师政委!

年少成名,一生戎马,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唯一获五枚一级勋章的开国少将,谭友林。



谭友林(右)

塔卧战役勇冲锋

1916年11月,谭友林出生在湖北省江陵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当时正值国家危难之际,百姓生活疾苦,国内战争不断,因此谭友林早早地就决定参加革命,保家卫国。

1935年4月,年仅19岁的谭友林,与所在的6师17团在塔卧作战。

当时,6师与陶广纵队发生激战,而17团包围了塔卧一个多月,双方依然僵持不下。

一天夜里,谭友林趁着夜色率领一个班到山脚下探查,希望找到敌军的弱点,以便一举击破,探查结束后,年轻气盛的谭友林朝敌军营内喊话,劝他们放下兵器,早日投降。



谭友林(右)

敌军便派人来,要昨天喊话的人前去谈判。营长张秀龙觉得敌军这一举动很反常,恐怕有诈,便极力劝阻谭友林不要冒险前去。

但谭友林却说:

“敌人喊我不去,我不成胆小鬼了吗?再说了,敌人要是真投降了,不就可以减少新的伤亡了吗?”

领导拗不过,便派一个警卫班随谭友林前去谈判,果不其然,谭友林刚刚靠近敌营,就遭到了枪林弹雨的扫射。谭友林右臂中弹,血流不止。

被耍弄的谭友林十分生气,他不顾领导下达的撤退命令,坚持与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一直坚持到塔卧战斗最后的胜利。

塔卧战争结束后,谭友林不想掉队,所以伤口也只是经过简单处理,就继续随部队前行。



谭友林

巧渡云贵翻滚浪,突破敌军暗包抄

1936年,20岁的谭友林成为了红5师政委。2月2日,红5师所在的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北通往贵阳的唯一渡口鸭池河,与敌军进行了一场恶战。

敌军为了围剿红军军团,一直紧逼不舍,红军必须抢先渡河,才有可能脱离险境。

但鸭池河上无任何的桥索,且水深流急,再加上红军军团的人数众多,要想在短时间内过河,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开始,红军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船只固定在铁绳上,然后用木板铺在船上,搭成一座临时的浮桥。这个办法可以帮助红军渡河,但浮桥一次只能依次过人,速度很慢,而后方敌军紧追不舍,光靠这个办法远远不够。



红2、6军团政治干部在贵州大定合影

情急之下,谭友林想出了一个办法。

红军在打土豪时获得了不少洋布,他们可以将洋布捆在一起,做成一条又宽大又坚实的绳索,而红军可以拉着绳索,顺着水流游过去。

这样一来,红军就有两种方式可以渡河,大大节省了时间。

虽然河水很寒冷,激流勇进的浪潮也让人瑟瑟发抖,但红军们迎难而上,克服恐惧,凭借着坚韧地毅力渡过了鸭池河,最终逃过后方敌军的追杀。

后来,红军团在渡过金沙江时,又遭到了敌军东西北的三面包抄,但红军出其不意地抢占了普渡河铁索桥,从而得以进入云南中部,躲开敌军。



金沙江

然而,刚刚躲开紧追不舍的敌军,云南当地的军阀龙云又对红军起了杀心。他将自己麾下的昆明军悉数出动,赶在普渡河两岸围堵红军。红6师先与军阀队伍打开战火,红6师优先抢占了优势地位,成功压住了来势汹汹的昆明军。

但不料昆明军却出动敌机,不停地轰炸红6师,并趁此机会向红6师发起猛攻。红6师拼死抵抗,一共击退了昆明军15次的冲锋,昆明军伤亡惨重,但红6师也遭到重创,于是贺龙派红5师前去增援。

红5师悄悄绕到敌后,准备和敌前的红6师前后呼应,包抄敌军。

红5师率先进攻,打了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而前方的红6师也强势来袭,遭到夹击的昆明军当即惊慌窜逃!



军阀龙云

击退昆明军后,红军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于是,他们来到金沙江边,准备再次渡江。金沙江的水流比鸭池江更急,且当时正值春汛,水流庞大,而红军手里根本没有船只,渡河又成了难题。

谭友林见状,决定发动群众与红军一起赶制木排。由于水流凶猛,木排自然是无法直行渡河,所以谭友林便想出拉纤的办法,组织战士们溯流而上,向上放排,紧接着奋力划桨,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勉强斜靠到对岸。

这样的方式很危险,但条件艰苦,只能硬着头皮前进,为了早日完成长征,战士们依然勇敢向前。在渡河过程中,有20多个战士被漩涡卷进了金沙江,见此情景,谭友林很是悲痛,但为了民族大义,也只能扛着伤痛,继续往前。



抢渡金沙江

后来,谭友林又继续踏上长征的征程,这一路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无数的严寒,趟过无数的沼泽,而环境的过于恶劣,让谭友林的旧伤再次复发。高烧不断加上旧伤的疼痛,将谭友林折磨得无法起身。

长征途中已是艰难无比,要再带着伤员前行则更不容易,但贺龙却坚持,一定。不能把谭友林丢在草地。于是,红军将谭友林放到马背上,将他带出了草地。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终于取得胜利。

贺龙立马就和任弼时、关向应联名写信,让谭友林去红军大学学习,顺便治疗伤口。



红军大学

信件的大致内容是:

师政委谭友林的右臂在战斗中负伤,已经耽误了一年多,现在伤势恶化,遂派他到红军大学学习,顺便治疗伤口,望总理能给予关照。

收到信件后,周恩来便在驻地等待谭友林的到来。不过,跑进来的却是一个小娃娃,他先是行了个军礼,接着双手把信呈上。

周总理见此人年纪尚小,便猜想他应当是个小警卫员,先来替谭友林送信,总理便开口询问:

“你们师政委谭友林在何处?“

谁知那个小娃娃红着脸,说:

“我就是。”



周恩来

周总理大吃一惊,面前这个小娃娃竟然就是谭友林。于是便由衷地感叹道:

“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周总理接到谭友林后,亲自给在保安的国际医生马海德打电话,请他过来给谭友林治病。但当时保安并没有进行手术的条件,所以周总理让谭友林先注意保养伤口,有机会再送他到苏联去治病。

1937年,国共关系得到改善,周总理立马安排谭友林去西安治病,于是,前前后后经过差不多8次手术,谭友林的右臂才得以保住。



谭友林

云山战役败美袭,建设边疆护边军

1950年,已经抵达熙川的南朝鲜军妄图继续北上,直捣朝鲜,第39军副司令谭友林,率部前往朝鲜参战。为了成功北上朝鲜,美国第二集团军第一师赶往云山,换掉了驻守在此的南朝鲜军,希望一举拿下云山战役。

美军第一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其队伍装备精良,军人素质高,更恐怖的是,这是一只完全机械化的军队,有“不败”之名。当时美军将第一师放在云山,就是下定决心要拿下这一战。

见到南朝鲜军队撤退,第一师8团上前,谭友林见情况有变,立即与军长、政委展开紧急商议,而后决定临时更换策略,提前发起进攻,打美军一个措手不及。



1950年在朝鲜研究作战方案

接到命令后,39军迅速展开火力攻击,潜伏部队也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向美军,发起猛烈地进攻,接着,红军运用了了迂回穿插战术,让346团、347团、348团分别潜伏在东、西、北三面,围攻强势的美军第1师8团,敌军队伍大部被歼。

在此情况下,美军第二集团司令下达紧急撤退令,第39军料定其根基未稳,定会出逃请求援助,于是乘胜追击,将第一师8团与南朝鲜军队以及其他援军的联系切断,打破美军其余力量试图拯救第1师的念想。

最终,第一师8团被击败,除少数人逃走之外,其余人全部战死或被俘,这个不败的神话从此失去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第一师8团

战争结束后,谭友林又加入了边疆建设。1975年,谭友林担任了新疆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南疆铁路和天山独库公路的修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谭友林几乎是住在了组织部。

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坚持在一线,跟进道路的建设进程。

有一次,谭友林到独库公路冰大坂施工地段考察,却亲眼目睹了残忍的大雪崩。坚硬无比的钢筋水泥支撑柱顷刻间就被打得东倒西歪,而很多站在风口的战士们,则被无情的大风席卷带走,见到这一幕,谭友林很是痛心。

他决定要给艰苦的建设战士们改善环境,并与战士们一起研究克服困难的办法,希望能给战士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



谭友林

在边疆搞建设时,谭友林也发现了戍边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在新疆长达三千多公里的边防线上,竟然只有7个哨所,坚守在边疆的一线巡逻战士,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73人。而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武器装备的落后,也让谭友林大吃一惊。

边疆战士经常煮不熟饭、没水洗澡,就连供电都十分不足,根本没有电视这一说。他们生活的环境极其简陋,可戍边的人手又远远不够,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保家卫国,让谭友林很是触动。

于是,他将戍边战士的真实生活拍成影像,上报到中央。看到边疆艰苦的中央领导们,也是十分惊讶,没想到边防战士的生活和装备竟然这么落后。

因此,国家立即从极度紧张的经费中拨出了2亿元,用于边防建设。



谭友林

结语

谭友林将军是唯一获得五枚一级勋章的开国少将,但谭友林将军的伟大,却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谭友林将军的一生,都在为人民、为国家而努力。即使路途艰难无比,他也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无论是抗日寇、平内战,还是援朝鲜、建边疆,只要祖国需要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到谭友林将军的身影。

纵使人的这一生短暂又渺小,但谭友林将军却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有谭友林将军这样无私奉献的先辈,我们的祖国才能有今日的辉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