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陪诊服务“入补”,让“老有所医”更可及
王志顺
据《解放日报》报道,在近日举行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中,该市民政局表示将把专业陪诊服务纳入养老服务补贴服务内容,在9个区开展试点,对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实行兜底保障,同时鼓励各试点区、街镇结合购买服务等形式为80岁以上高龄、独居等特定对象提供低偿、普惠的助医陪诊服务,通过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定资助。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就医难题日益凸显,独居、空巢老人面临的就医困境尤为突出。陪诊师的兴起,填补了老年人就医过程中的服务空白,折射出社会对银发群体的人文关怀。
然而,作为新兴行业,陪诊服务目前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职业定位不明确、服务标准不统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此外,一次陪诊服务几百元钱的支出,对一些老人来说是不小的经济压力,上海试点将陪诊服务纳入养老服务补贴范围,这种政策引导值得肯定。上述“民生访谈”中传递出的当地将探索建立培训考核机制、规范服务合同、引入保险保障等具体措施,也是在为行业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特别是医院直接参与陪诊师培训的做法,或将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资源深度融合,既能提升陪诊服务专业性,也将增强医患间的信任度。
陪诊服务是个宝,如何令其更好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问题,还需持续发力:一是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明确从业人员资质要求;二是完善培训体系,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三是建立合理价格机制,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兼顾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四是探索医保、长护险等支付渠道的衔接,扩大服务的可及性。此外,也要提升陪诊服务申请、预约等环节的便利程度,避免因部分老年群体智能设备使用不畅而制造“数字鸿沟”。
陪诊服务的兴起,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一步,相信随着试点经验的积累和行业规范的建立,这一职业将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力量。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多方协同,陪诊服务能为更多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就医便利,让“老有所医”的愿景更可感可及。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