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前文讲述枚乘的故事时,曾经提到由于吴王刘濞不理会枚乘的谏言,枚乘等人离开吴国,投奔梁孝王刘武。一行人中除了枚乘,还有齐人邹阳和吴人严忌。邹阳也曾上书刘濞劝阻叛乱,同样被“已读不回”,只得离开吴国。
但与枚乘不同的是,邹阳来到梁国后差点掉了脑袋。危急时刻,邹阳上书自辩,侥幸逃生。
上书吴王 忠而见弃
和枚乘一样,想当初邹阳也是看到吴王刘濞的“招聘启事”后,才千里迢迢来到吴国。
后来,时为太子的刘启下棋时失手打死了刘濞的太子。这要搁现在,起码判个“过失致人死亡罪”,但在当时,太子刘启毫发未伤。刘濞于是非常不满,从此称病不朝,甚至有了谋反之意。察觉到这一危险企图后,邹阳上书刘濞,以秦国等作比喻旁敲侧击,试图委婉地进行劝止。
邹阳说,想当年秦始皇很牛吧?坐在宫中就能号令天下,威加胡越。但在秦朝末年,张耳、陈胜等义军进军函谷关,威逼咸阳城。这是因为郡国和百姓都不再帮助秦国。赵国未拆分之时,力能扛鼎的勇士不计其数,但也没能阻止吕后幽杀赵王。淮南王结交山东游侠,死士盈朝,也没有使刘长摆脱流放的命运。想法不合时宜,即使专诸、孟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安于其位。我担心大王身边的人提出错误建议,导致吴国国破家亡。
话说得很诚恳,且句句在理,可惜吴王不听。
投奔梁国 被谗入狱
失望的邹阳和枚乘、严忌一起踏上了通往梁国的大路。
然而,与枚乘等人来到梁国后“风调雨顺”不同,邹阳遭遇了人生的致命危机。
史书说,邹阳很有谋略,且性格刚直不苟合,因此在同事羊胜和公孙诡之间显得独立特行,再加上很有文才,羊胜等人非常嫉恨,于是在梁王面前说邹阳的坏话。梁王勃然大怒,下令将邹阳逮捕入狱,并下达了死刑判决。
邹阳不甘心,尤其是担心这样窝囊而死后被人误解和唾骂,于是在狱中上书梁王,自我辩护。
上书自辩 受到重用
明眼人一看便知,邹阳此次上书,犹如“走钢丝”,稍有差池就可能粉身碎骨。
当初,梁王因为听信谗言而抓了邹阳,如果邹阳坚称无罪,就等于变相斥责梁王糊涂。这样一来,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梁王为了自己的脸面,把冤假错案进行到底。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但是,如果不把梁王偏信谗言的问题点明,那么自己的冤屈就难以洗白。
面对这一“囚徒困境”,邹阳从“忠”“信”入手,小角度切入,避开正面驳斥,而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中,指明谗言的恶果,进而表述自己的忠心。
邹阳说,俺一直认为忠诚就会得到善报,诚信的人不会受到怀疑,如今俺觉得错了。都是身边人误导您,我才受到审讯,被世人怀疑。俗话说,有的人共事到白头还像陌生人,有的人却一见如故。为什么呢?主要在于是否真正相互了解。
女子不论美丑,选入宫中就会受到嫉妒;士子无论贤愚,进入朝廷就会遭人忌恨。孔子、墨翟的遭遇说明,听一面之词,就会有欺诈,只信任一人,就会产生祸乱。如果现在的君主能用齐桓公、秦穆公的鲜明,而不像宋国、鲁国那样听信错误的言论,那么他就会胜过春秋五霸,而与三王争辉。
读罢书信,梁王大悦,立刻派人释放了邹阳,并公开道歉。
清康熙年间,这封书信被选入《古文观止》,流传至今。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感叹这封书信的“能量”竟然这么大!而究其实,梁王不过是看重了邹阳的能说会道,因为此时他急需人才!
话说当年“七国之乱”时,梁王坚守睢阳,抵抗吴楚之兵,厥功至伟,再加上是窦太后的小儿子,皇帝刘启的胞弟,因此大受尊崇和封赏,排场之壮盛近乎天子。再加上身边人的蛊惑,渐渐地,梁王“飘”了,甚至在老妈的帮助下,有了争继帝位的念头,结果遭到大臣袁盎等的极力反对。
后来,景帝立刘彻为太子,梁王见即位无望,恼恨之下和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暗中派人刺杀了袁盎等十多位大臣。
一时朝野大哗,景帝下令彻查,幕后黑手逐渐指向了梁王。后来,羊胜、公孙诡被迫自杀,梁王心惊胆战,眼见邹阳能说会道,感觉可以为己所用,于是立即释放出狱,让他携带千金迅速动身,设法说服朝廷不再追究自己的罪责。
一同“调解”此案的还有前文提及的韩安国,两人分别通过长公主刘嫖和皇后王娡的哥哥王长君向窦太后和汉景帝请求宽宥,再加上案件主审法官田叔的建议,景帝权衡利弊,最终办了“人情案”,饶恕了自己的弟弟。
但是两人并没有像童话里说的那样“从此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没办法,感情破裂了。
国学经典欣赏: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汉书·贾邹枚路传》
点击国学成语故事专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