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宇辉拿到了人民文学奖的“传播贡献奖”,结果网上炸开了锅。
有人叫好,也有人冷嘲热讽。
有人说他“不够格”,有人质疑“文学奖怎么颁给带货主播”,甚至有人翻出他写的告别信,批评“文笔不行”。
但这事儿真值得吵成这样吗?
董宇辉到底冤不冤?
咱得先看看事实。
01 董宇辉到底做了什么?
争议的源头,是董宇辉两次帮《人民文学》杂志直播卖货的成绩。
2024年1月,他第一次直播4小时,杂志卖出近百万册,点赞破亿;12月再播2小时,观众700万,最高同时在线近28万人。
一本严肃文学杂志,平时可能连书店的畅销架都挤不进去,到了董宇辉直播间却能“卖爆”。
更别说他推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年多卖了500万册,直接带火了一本冷门经典。
说白了,董宇辉干成了一件难事:让更多人愿意掏钱买文学书。
02 奖项到底颁的是什么?
有人一看到“人民文学奖”,就以为董宇辉要和莫言、余华比写作水平。
但仔细看奖项全称——“传播贡献奖”,重点在“传播”俩字。颁奖词也写得明明白白:肯定他“将文学一次次推向读者”。
说白了,这奖不是肯定董宇辉“写得好”,而是夸他“传得广”。
就像书店店员推荐好书、老师带着学生读名著,董宇辉用直播让文学触达了更多普通人。
03 争议到底在吵什么?
反对声主要分两类:
“文学不该沾铜臭”派:觉得董宇辉是商人,文学奖颁给带货主播,等于让文学“跪着挣钱”。
“专业门槛不能丢”派:嫌董宇辉文学功底不够,写个告别信都被挑语法毛病,凭啥拿奖?
但细想,这些批评有点“错位”。
首先,董宇辉没抢作家的饭碗,他挣的是传播的苦劳。
就像红网评论说的,商业化给了文学新舞台,但“文化使命”也不能丢,两者得平衡。
其次,董宇辉从没自称作家。他的角色更像“热心读者”,只不过影响力大了点。
普通读者聊文学可以结结巴巴,为啥董宇辉聊就得十全十美?
04 文学需要“破圈”,但破到哪算底线?
董宇辉的争议,本质是文学圈的一场“路线之争”:
传统派:文学要纯粹,传播可以慢,但不能“low”。
革新派:先活下来再说,没人看的文学等于没价值。
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
但现实是,严肃文学早被挤到边缘。
年轻人刷短视频、追网文,谁还看《人民文学》?董宇辉的直播至少证明:文学不是没人要,而是没找对路子。
就像余华、莫言上综艺、玩梗,照样被年轻人追捧——大家不是讨厌文学,是讨厌端着架子的文学。
当然,也有人担心“流量反噬文学”。
比如直播间喊“买它买它”,会不会把书当快消品卖?
但董宇辉的直播恰恰相反:他花大段时间讲书里的故事、聊人生感悟,观众是为内容买单,不是被折扣忽悠。
这种“慢推销”,反而比硬广更接近文学的本质。
05 董宇辉不冤,但争议并非坏事
董宇辉拿这个奖,真不冤。
他让文学走出小圈子,功劳实实在在。
换个角度想,要是哪天所有文学奖都颁给带货主播,那才真有问题。
但现在,一个传播奖给到董宇辉,更像是文学界的“自救尝试”——总得先让人看见,才能谈喜不喜欢。
争议也不是坏事。
它提醒我们:商业化可以借力,但不能沉迷。
文学传播需要更多“董宇辉”,但最终还得靠优质内容立住脚。就像红网说的,商业化和文化使命得“相辅相成”。
哪天董宇辉卖的书没人看了,争议自然就停了。
说到底,董宇辉挨骂,是因为他站在了文学转型的浪尖上。
浪头打过来,有人夸他冲得快,有人嫌他溅湿了鞋。
但换个角度看,有浪总比一潭死水强。
你们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