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法律的尊严不在于其条文的威严,而在于执行时的一视同仁。”

近日,交警对肇事司机酒精检测显示超标,但第三天血液送检后没超标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7日,广西柳州的王女士向记者反映,2024年4月13日晚,一退休法官蒙某某驾驶黑色SUV在滨江东路将正在骑行的父亲撞飞数米远,致其全身多处骨折并伴肺挫伤,需ICU抢救。

交警对肇事司机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结果显示22mg/100ml(酒驾标准为≥20mg/100ml),蒙某某当场签字确认。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交警采集的血液样本直至72小时才送检,最终检测结果为18.41mg/100ml,未达到酒驾标准。

虽然家属已通过多种途径要求重新鉴定血样,但由于血样保存超期可能无法复检等原因,事发一年至今,赔偿、追责问题等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三刀认为,酒驾事故需“立即提取血样”,另外低温保存、及时送检也是防止证据失真的铁律。

而本案中的血样,竟然在常温下滞留了三天,单是程序违规就足以让检测结果失去合法性。

更让人震惊的是,虽然交警事后承认“未做刹车印检测”,但这种对追责轻描淡写的态度和“自查自纠”的疲软姿态,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知错能改的担当,而是对程序违法的习以为常。

所以,舆论的焦点在于程序漏洞与特殊身份者的“柔性执法”惯性。

试想一下,连白纸黑字的《 责任认定书》都能在“延迟送检”的过程中被改写,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法律的天平是否真的能在“特殊身份”面前保持平衡?

法官,本是法律的守护者,现如今却成为被质疑“利用司法经验规避责任”的对象,这种身份反差带来的撕裂感,我相信比事故本身更具冲击力。


当“人情关系”取代“法律条文”成为案件处理的隐性规则,当“身份标签”比“违法事实”更具影响力,法律的根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

事件发酵至今,网友的追问很耐人寻味。

要是老百姓撞了退休法官会怎样?

其实,像这种尖锐的质疑声,指向的都是更深层的问题:倘若熟悉法律程序的人将专业知识异化为脱罪工具,执法者与司法者之间存在看不见的“默契”,那么普通民众又该如何相信法律?

正如法律专家指出,现场呼气检测超标后未及时抽血,已构成“非法证据”,而交警在程序选择上的“失误”,更像是为“特殊身份”量身定制的“柔性执法”。

所以,此案件暴露出的不是个体的道德瑕疵,而是“特权”思想在执法领域的具象化。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既是对违法者的警示,也是对法治社会的期许。

面对这场程序正义与“特权”思想的碰撞,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个案的严查,更要建立防止“特殊身份”干扰执法的长效机制。

无论是退休法官的知法犯法,还是交警的渎职包庇,都应依法严惩,绝不能让“退休”成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也不能让“程序失误”掩盖故意违法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找回法治社会该有的模样。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微信最近更新规则啦,只有星标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内容更新。记得:点公众号头像图标—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更新啦~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谨防失联,可关注下面小号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