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一些历史书时,发现古人很推崇“静”的力量。
曾子在《大学》中强调“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老子提出“致虚静,守静笃”,认为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是通往智慧的途径。
在他们看来,内心平静,事则可成。
如果心乱了方寸,事态只会更糟糕。
智慧越高的人,越是平和,遇事不忿不喜,不让情绪占据主导地位。
01
小事不燥
公元201年,司马懿出任河内郡的上计掾,负责统计资料。
当时的士族瞧不起这类职位,好友胡昭调侃他:“鷞鸠也愿意吃鹁鸠的食物吗?”
司马懿却认为,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他事无大小,必躬身亲为,会耐着性子在辖区走访,将郡内人口登记成册,又协助郡守认真核实各地财政的明细。
若有百姓上访,事无巨细,他也会尽力解决。
在任期间,司马懿大小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被郡守推荐给中央,称其有王佐之才。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得从细微简单的事情开始做的。
人在事上磨,把芝麻粒儿小事当磨盘。
如果在小事上耐不住烦,这样的人往往也难闯出名堂。
专心做好眼前的每一个步骤,时间到了,一切都水到渠成。
东汉陈蕃年少的时候,曾在庭院习读诗书。
有一天,他父亲的老朋友薛勤来家里做客。
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脏乱不堪,就问他为什么不打扫。
陈蕃说:我的志向是扫除天下,怎么在乎这一间房子是否干净呢?
薛勤则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惭愧,慢慢改掉了眼高手低的毛病,最终成长为东汉太傅。
认知高的人,抬头望向高处的同时,手也愿意从低处做起。
小事是大事的根,把一件又一件的芝麻小事做好,才能慢慢垒起万丈高楼。
02
难事不慌
曾国藩说过: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为处事第一法。
越是慌乱,越是力不从心。
不慌不忙的人,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以平常心对待非常事。
《世说新语·雅量》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有一次和孙兴公等人泛舟游玩,突然间风起浪涌,同船之人都惊恐失色,提议掉转船头回去。
谢安神态安闲,望海吟啸。
船夫看见谢安还是如此安然若素,便仍然摇船向前。
不久,风势更急,浪更猛了,众人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坐。
谢安不紧不慢地说:“既然如此,不然我们回去吧?”
大家赶忙应声附和。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对此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评价:审视谢安遇事时的气量,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刘义庆的观点,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从容自若,弈棋定大局。
普通人面对艰难之事时,往往得失挂心,利害相逼,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厉害人却能稳住心境,发挥出该有的能力和水准,努力稳定大局。
平静,自有力量。
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万事都可迎刃而解。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任尚书令。
此时,面对新丧元帅的局面,朝中人心惶惶,孙权在汉、吴边境增兵,企图趁火打劫。
内忧外患的境地下,蒋琬镇定自若、处事有条不紊,先是稳住了国内大局,后主持出兵威慑外敌,最终稳住了局面。
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
身临生死攸关的大事,大多数人会在压力之下害怕、崩溃。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收住惊惧的情绪,思考对错,一步步走出困局。
03
烂事不怒
佛家,把嗔怒当作三毒之一,是修行的大忌。
人一旦愤怒了,就如同走进迷障,失去了判断力。
这个时候,怒中无智,无论做什么都会错什么。
隋朝末年,割据势力遍布各地。
杨玄感挥师经过弘农,直入关中。
弘农太守杨智积对属下说:“如果让杨玄感进入关中,以后的胜败就很难预料了,我们应该把他们滞留在这里,待援军来到。”
为此,杨智积想了一个主意。
当杨玄感率大军经过弘农时,准备绕城而过,突然,杨智积高高站立在城头,对着杨玄感破口大骂,语言污秽之极,不堪入耳。
杨玄感勃然大怒,不顾将士劝阻,立即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将弘农城团团包围起来,誓要夺下弘农。
不料杨智积早有防备,一连三天过去,城未攻克。
这时传来飞报:“追兵已经接近弘农!”
杨玄感大吃一惊,这才慌忙撤去包围,向潼关进军。
但是,一切为时已晚,隋炀帝的大军在潼关外追上了杨玄感。
杨玄感临死前感叹:“勿怒而兴师,勿愠而攻战。”
一味与烂人烂事较劲,理智在怒火里会被烧得一干二净,容易做出不合常理的决定。
当一个人踩到泥坑时,最好的选择是绕道而行,而不是愤怒地再踩一脚,这只会溅得自己满身泥。
古人云:怒时易激,虽义愤亦当裁抑。
怒时会过激、会偏颇,人一定要学会自我约束,控制情绪。
遇到烂事时懂制怒,是在修心境,也是在修智慧。
冷静地思考,谨慎地处理,我们方可不会烂事绊住脚,方可行稳致远。
04
喜事不飘
不知大家记不记得《西游记》里的一个情节。
唐僧师徒唐到达天竺国境内的金平府时,离灵山只有两千里路了。
取经大业即将完成,唐僧开始松懈。
元宵节来临之际,白天在金平府慈云寺内闲耍,晚上与众僧上街逛灯会。
有一个晚上,观灯的人发现天有异样,便逐渐散去,慈云寺僧人几次请唐僧回去,但唐僧始终无动于衷,坚持看灯。
结果乐极生悲,唐僧被三位犀牛精擒走。
第九十一回末尾的点题评语说:懒散无拘禅性乱,灾危有分道心蒙。
喜悦之际,往往是出祸事之时。
人在世上,没有永远的顺利,只有暂时的如意。
如果一个人一直沾沾自喜,下一刻可能就乐极生悲。
年羹尧早年能征善战,立下赫赫功名。
士兵们敬佩他,雍正重用他。
年羹尧便有点得意忘形,恃宠而骄,以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有时候,在雍正的面前他也不在意君臣之礼。
雍正愈发不满了,于是找借口罢免了他的官职。
年羹尧失势后,群臣纷纷弹劾他,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做人一飘,就要挨刀。
今日“春风得意马蹄疾”,明日就有可能“潦倒新停浊酒杯”。
当一个人明白了无常,就不会过于张扬。
当逢喜事时,要按捺住得意的情绪,自省自察自己的不足,以防快乐过头就是悲伤。
乾隆二十一年,刘墉赴任安徽学政。
临行前,其父刘统勋赠墨一幅:临事而惧。
“临事而惧”出自《论语·述而》,意思不是胆小害怕,而是控制情绪,谨慎对待。
认知高的人,通常都有这个特征。
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不躁、不怒、不慌、不喜,守住内心澄明,冷静地洞察一切。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