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3年7月,胡宗南在西安宴请周总理,宴会上还有很多当年的黄埔将官。

胡宗南率先来了个下马威:



“欢迎周先生光临西安。还请周先生和我们这些学生一起,祝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身体健康!”

周总理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

“为了表示共同抗日的诚意,我作为共产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在场的所有黄埔将官顿时傻眼了,周总理见状将酒杯轻轻放在了桌子上:“看来各位有难处啊,那这杯酒就免了吧。”

这个时候,一旁的将官夫人们出马了:

“周先生,我们虽然不是您的学生,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周总理岂能不知道这些人的目的,一句话就让在场的黄埔将官对“周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黄埔师生

周总理和胡宗南是在黄埔军校时期相识的,周总理的身份是老师,而胡宗南则是学生。



最初,胡宗南并没有把周总理放在眼里。

一是因为当时胡宗南28岁,周总理则年仅26岁。

何况胡宗南是黄埔的第一期生,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很多人都称他是“天子门生第一人”,一个没什么成就,还小他2岁的老师,确实很难入他的法眼。



不过,在之后的相处中,胡宗南很快就转变了对周总理的看法。

在当时的黄埔军校中,有这样一种风气,不少人认为学生是来学用兵打仗本领的,老师教军事方面的知识就好,至于政治不过是一些迂腐的说教,不仅无用还浪费时间。

持有这种观点,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了一些老师,以至于周总理所担任的政治部主任一职只是一个空架子。

但周总理不这么看,军人要懂得怎么打仗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何而战。不明白战争的意义,部队要么会变得消极,要么就会为祸一方,变成军阀。

所以在周总理接手了政治部后,就进行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制度,加强政治教育,还成立了专门的军校教导团来做政治工作。



周总理狠抓政治工作,也很快在军事上看到了效果。

1925年,黄埔军校的学生成立校军,参加了对陈炯明的讨伐。

在这次战役中,这支新成立的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周总理的政治工作带来的军容军纪的改变。

也因此,胡宗南改变了对周总理的看法,与他变得亲密起来,发自内心地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

黄埔军校是第一个国共合作的产物,意在培养起一批对中国革命有帮助的军事人才。



但是在蒋介石出任校长后,开始迫害共产党人,意图把黄埔军校据为己有,把学生都培养得只效忠于他一人。

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包括周总理在内的共产党人都不得不离开。



因为政治上的敏感,在这一时期很多原本与周总理要好的人,为了避嫌都不得不与他保持距离。

4月29日,胡宗南带着几个同学,趁着夜色最后一次来到周总理的住所看望他。

也是从这一次相见开始,两个人的身份不再是单纯的老师和学生,更是代表着共产党与国民党,两个人都想要把对方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

当晚胡宗南从周总理的住处出来后,对同行的同学说:“周总理是个人物,我为校长感到惋惜。”

周总理也一直没有放弃胡宗南,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1936年时还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劝蒋介石停止内战。



在信中,周总理对胡宗南更是以“兄”相称。

不论两人的私交如何,随着国共两党的关系破裂,两个人的关系也变得敏感紧绷了起来。

鸿门宴会

黄埔军校一别后,两人再相见已经是1943年时。

当时毛泽东刚刚粉碎了蒋介石闪击延安的企图,胡宗南为了维持两党表面的稳定,特意安排了酒宴招待了路过西安的周总理。

这场酒宴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美好,而是暗潮汹涌,在酒会开始前,胡宗南就要求手下一定要把周总理灌醉。

而周总理在这次宴会上的表现,比《三国演义》中的“单刀赴会”还要来的精彩。



酒会开始后不久,胡宗南就举杯起身说:“请周先生同我们一起举杯,祝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身体健康,干了这第一杯。”

看似简单的祝酒词,背后却是大有深意。明明蒋介石前不久还在策划闪击延安,但胡宗南却特意强调蒋介石正在领导全国的抗战。

而且这是“第一杯”,只要周总理同意喝了这第一杯,就没有理由拒绝“第二杯”、“第三杯”,想不被灌醉都难了。

周总理是何等地聪明,又怎能看不出这话里的陷阱。



只见周总理同样举杯起身说:“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只是也同样希望各位国民党的同志也能为了我们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一杯!”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共产党人可以坦坦荡荡地祝福蒋介石,国民党的人敢为了毛泽东干杯么?

周总理早就料到胡宗南等人不敢接招,于是打圆场说:“我知道各位有难处,我也不爱勉强,那这杯酒,我们就都免了吧。”



第一轮的敬酒攻势失败后,胡宗南很快又组织了第二轮的敬酒。既然搬出蒋委员长来没办法来周总理喝酒,那这回就以黄埔军校的名义让你喝。

胡宗南示意在场的十几位同行的将领夫人上前给周总理敬酒,带头的一位说:

“周先生,我们虽然不是您的学生,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这句话也同样是绵里藏针,国共两党有隙,你不喝第一杯。这回以黄埔军校的名义敬你,总不能不喝了吧?



一旦周总理喝了第一杯敬酒,在场十几位夫人太太,一人一杯,非灌醉了周总理不可。

但周总理面对这来势汹汹的“娘子军”依旧不慌不忙,他说:“既然太太们说到了黄埔精神,想必各位对黄埔精神也是耳熟能详吧?谁能说出黄埔精神来,我就和她喝一杯!”

此话一出,几个夫人一下就乱了阵脚,交头接耳一阵,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胡宗南只是吩咐她们来敬酒,尽可能地把周总理灌醉,谁能想到还要背什么黄埔精神?

这第二轮,胡宗南又败了。

接连化解了胡宗南的两轮攻势后,周总理也不会一直被动应对了。



周总理举杯上前,对众人说:

“今天我们汇聚于此,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收复被日寇侵吞的大好河山,所以我希望能借着这个场合敬大家一杯,希望我们能一同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富足的国家!同意我说法的,请干了这杯酒!”

说完便一饮而尽。

不管是国共合作,还是三民主义,在场的谁敢不同意?哪怕是不情愿,也得干了这杯酒。

这三轮借着劝酒名义的较量,最后都是周总理赢了,胡宗南也只落了个自讨没趣。

窃听风云

经过了几年明里暗里的较量,周总理也深刻意识到想要劝降胡宗南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胡宗南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蒋介石也十分器重他,胡宗南在国民党里的官是越做越大,1945年抗战结束后,胡宗南已经做到了上将的位置。



既然无法招降,何必反过来利用胡宗南对蒋介石的这份忠心呢?

早在1937年时,周总理就把熊向晖安排到了胡宗南的部队之中,负责情报工作。

熊向晖在部队里一直表现突出,深得胡宗南的赏识,在1947年时,升他做了机要秘书。

当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这个心腹,是周总理早早就安插进来的地下党。

当时胡宗南原打算资助一些青年去欧美留学,一共选了17人,他不知道的是,这17人中包括熊向晖在内,有3人其实都是共产党的人。



熊向晖夫妇

不过最后熊向晖并没能出国留学,并不是胡宗南发现了他的身份,而是当时国民党已经决定对延安发动进攻,胡宗南想把熊向晖留在身边。

熊向晖也因此能向延安传回大量宝贵的情报。

在进攻延安前,胡宗南交代了熊向晖三件事,一是给他带上几本《水浒》和《三国演义》做做样子,好称他大将的身份。关羽《春秋》不离手,我胡宗南自然也得在打仗时翻翻书。

二是命人全文抄收新华社播放的陕北战况消息和评论。

三是准备一台最先进的收音机。

熊向晖在准备这三样东西之余,自然也是把这条情报送回了延安,更重要的是他还传回了胡宗南对于延安的作战计划,以至于从一开始胡宗南的一举一动就全在我军的眼皮子底下了。

胡宗南本想是通过报刊和广播掌握我军的动向,可是已经在情报上落于人后的他,又怎能从广播里听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那段时间,他从广播里连连听到的只有解放军歼灭国民党部队的捷报。



等到5月14日,胡宗南在广播里听到了周总理在真武洞的三战三捷大会的报告后,再也没有听广播了。

被他留下的熊向晖此时也没什么事了,于是他又安排熊向晖继续去美国留学。

等到熊向晖去了美国后不久,胡宗南才得知了他真实的身份,联想之前的种种,他才明白自己从重用熊向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

这个局,早在1937年时,周总理就已经为他布下。

这十年间,胡宗南在国民党里节节攀升,熊向晖在胡宗南的身边也是节节攀升,胡宗南就这样带着周总理早早埋下的雷,深入了国民党的核心。

难怪后面毛泽东评价熊向晖时赞扬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



熊向晖

最后的劝降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都没有放弃把胡宗南争取到共产党这边来。

1949年9月,周总理派了张新去劝降胡宗南。



之所以选择张新,是因为张新不仅仅之前是胡宗南的心腹,跟他还是老乡。

在解放战争中,张新战败被俘,在共产党人的劝说下弃暗投明,投身到了解放全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深得彭德怀的重用。

张新见到胡宗南后就讲起了自己这段时间在解放军部队里的见闻,虽然解放军和国民党军一样都是中国人,但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

解放军的纪律,斗志和高尚的追求无不让他动容,他并不是为了活命才投降的,而是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弃暗投明的。

其实张新说的这些事,胡宗南自己心里都明白,他打心底里佩服周总理的才干与为人,他也曾是周总理的学生,受过他的教导。周总理带出来的部队,能差得了么?

他也明白国民党已经是大势已去,自己正坐在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之上。于利于义,投入共产党都是胡宗南最好的选择,只是他一直过不去心里的一个“忠”字。

沉默许久后,胡宗南问了张新一个问题:“你怎么看文天祥?”



张新明白胡宗南的言下之意是想要学习古人文天祥,宁死不屈才是真英雄。

张新提醒他说:“文天祥之所以是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不投降,更重要的是他不向异族屈服,国民党发动内战是倒行逆施,效忠国民党,怎么能和文天祥相提并论呢?”

在听到了张新的回答后,胡宗南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他知道张新说的是对的,搬出文天祥来也不过是他最后的自我安慰。

理是这么个理,但情义这一关,他怎么也过不去。蒋介石是民族的罪人,但也是他的恩人,最后他只能哭着说:“士为知己者死”。



胡宗南与妻子子女

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劝降胡宗南,在这之后不久,胡宗南就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并老死在了那里,享年66岁。

即便如此,周总理也表示,要公正客观地评价胡宗南,他跟着蒋介石是不好,但他也曾奋力地抗击过日本侵略者。

在他的心中一直是有正义感的,只是选错了效忠的对象。

如果胡宗南当初选择效忠的不是老乡校长蒋介石,而是老师周总理,是否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呢?

参考文献:

党员文摘:《周恩来机智化解胡宗南劝酒》熊向晖2019-03-01



黄埔 2022-09-01 1926年4月29日晚,黄埔第一期毕业生胡宗南等到周恩来交卸军校政治部主任后的临时住所看望周恩来



炎黄春秋 2022-04-05 《知己知彼 克敌制胜 —转战陕北中的情报工作》秦正



理论导报 2011-04-20 “熊向晖,一人可顶几个师”



中国报业 2012-11-15 《揭秘胡宗南收听新华社广播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