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主任扈延龄带领团队,成功为一名百岁高龄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术后3天即可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动,现已康复出院。
百岁老人骨折陷困境,多学科护航闯难关
百岁高龄的黄爷爷患有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因不慎摔倒导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家人紧急将他送往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就诊。扈延龄接诊后进行了详细评估,由于患者年龄已超百岁,身体耐受性低,麻醉和手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面对家属强烈的救治愿望,扈延龄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MDT),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肾病科等专家,全面评估手术风险,制定了精细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勇闯高龄“禁区”,精湛技术带来希望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扈延龄在麻醉科、手术室医护团队的协助下,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刘文义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喉罩通气”的创新麻醉方式,避免了传统全身麻醉对心肺功能的抑制,确保了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
术后康复是高龄患者闯过“生死关”的重要一环。创伤外科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阶梯式康复计划”:术后即在床上开展踝泵运动预防血栓,24小时后进行膝关节屈伸等床上练习,48小时后借助助行器尝试坐立,有效预防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第三天,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成功站立,并迈出了术后行走的第一步。
出院当日,黄爷爷亲手将锦旗赠予创伤外科医护团队,他的女儿也激动地表示:“没想到一百岁的老人手术后还能重新走路,感谢青大附院!”
老年人骨折后因患肢剧烈疼痛及卧床,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骤增,尤其是对于高龄且多系统功能衰退的患者而言,股骨颈骨折更被称为“最后一次骨折”,若不及时手术,一年内死亡率可高达5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折的发病率明显升高,青大附院创伤外科病房内更是常有八九十岁的高龄患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科室团队结合相关指南,逐步构建了特色老年骨折治疗体系,包括辅助检查绿色通道、MDT手术风险评估、围术期加速康复(ERAS)全流程管理等,为老年骨折患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目前,青大附院创伤外科已成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规范性治疗亚专科,并开设专病门诊,开展各种骨质疏松骨折微创治疗和肩肘髋关节置换手术。扈延龄表示,“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工作流程。高龄骨折患者原则上如能耐受麻醉、无手术禁忌症,建议尽早实施手术。创伤外科团队将持续精进手术技术,加强多学科协作,让高龄骨折患者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