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对菩提祖师感兴趣?
在《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有两个师父,一个是唐僧,另一个就是这位神秘的菩提祖师。
个人认为,传授了孙悟空长生不老之术、72变、筋斗云的菩提祖师,才是学霸孙悟空真正的师父,是他从小学到博士后毕业的导师;而唐僧,更像是引领孙悟空职场进阶的部门领导。
我在上文写过,孙悟空的出生并非偶然,是天地精心设计的一个生命,带着使命而来。那么在他一路升级打怪的路上,必有贵人相助。
菩提祖师就是孙悟空的第一个贵人。
这位大神神秘而低调,他法力高深莫测,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却不与天地山海众仙往来。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获邀名单中,有头有脸的仙界大咖赫然在列,但并没有菩提祖师。
排除咖位不够这个明显不成立的理由,唯一能解释的就是菩提祖师性格孤傲,他与世无争,藏锋守拙。
不过说他孤傲,他却对凡人心怀慈悲,看到樵夫生活艰辛,愿意放下身段教他唱歌。
他宁愿与白丁打交道,也不愿意与众仙来往,是个极其随性潇洒的人。
作为老师,菩提祖师的因材施教也让人十分佩服。
他教会孙悟空72变后,一日检查徒弟腾云的本事练得如何,结果看到猴子每次都要翻跟斗后再腾云,速度比较慢,就根据他的习惯,传授了一招筋斗云。此后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菩提祖师着墨不多,但依然让读者对这个人物过目不忘。不少人都好奇菩提祖师的原型是何方神圣?
要探究这个问题,不得不关注作者吴承恩所处的年代。
《西游记》写于明代,那时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也广泛传播,三教合一的思潮逐渐兴起。
受此文化氛围影响,吴承恩创作了一个全新IP,一个融合儒、释、道三家所长的大神——菩提祖师。
原书中写道,菩提祖师某日登坛讲道,“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这句话印证了菩提祖师是一位集众家所长的大神,并非只专注于儒释道其中一家。后面他欲传授孙悟空“流”字门中之道时,更是显示了其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所以说,菩提祖师的原型并非单一人物,而是融合了众多形象的综合体。
吴承恩都从哪些形象中获得过灵感呢?
猴王求学路上,在西牛贺洲的山中遇到了砍柴的樵夫,从樵夫口中,第一次带出了菩提祖师。
“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尊者是如来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赫赫有名,号称“解空第一”。从名字来看,菩提祖师自称“须菩提”,与这位尊者同名。而须菩提尊者善于领悟和讲解空性之理,书中菩提祖师为孙悟空取名“悟空”,一个“空”字,很难说不是来自“解空”理念的灵感。
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也通过猴王视角描写了菩提祖师本尊的风采:“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有人认为,此处的大觉金仙指的是如来佛,由此推断菩提祖师的原型来自如来佛。
个人认为这个推断比较牵强。史上宋徽宗曾下《革佛诏》将佛改称“大觉金仙”,只能说这个叫法对《西游记》小说中的相关表述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没有代指某个确定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多次提到,菩提祖师深谙佛法。比如他会“妙演三乘教”。想来吴承恩为了丰满菩提祖师的形象,必定看过不少佛教名人的故事。
还有人认为菩提祖师的原型是王阳明,这也比较有意思。因为菩提祖师隐居于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是代指“心”,与王阳明“心即理”的心学核心思想相互呼应。
作者吴承恩身处明代,深受心学影响,在创作时将王阳明的形象融入菩提祖师也不无可能。
总而言之,正是基于对菩提祖师的喜爱,读者才会深究书中的细枝末节,去过度解读这个人物。
各种猜测都没有对错,皆是兴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