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已经步入倒计时,而2025年的四川高考,和往年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今年是四川首届新高考。对于高三学生和家长们来说,弄懂新高考核心政策、志愿填报规则至关重要。但实际上,在新高考“指挥棒”下,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对于孩子即将“初升高”的家长来说,“新高考”也带来了不少择校新变化。

本期《校长来了》,我们邀请到成都天立学校执行校长兼高中校长高洋,他将从“新高考”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初升高”择校。


注意点一:选科组合要开全

“‘新高考’对于高中学校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在了解这些要求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新高考’新在哪。”在高洋看来,“新高考”最核心的变化即不再分文理科,而改为采用“3+1+2”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这3门是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即物理、历史中的1门;“2”为再选科目,即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的2门。

“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由考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兴趣自主选择,学生的选择面扩大了。”高洋校长表示,但相应的,学校开设的学科组合能否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也成了关键点。“‘新高考’理论上有12种选科组合形式,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选择高中时,以为所有组合形式,到高中都可以随意选取,但实际上,有的高中学校并不能够满足这个条件。”


“等到选科时才发现,原来学校开设的组合只有不到一半,甚至更少。而一些偏科的孩子与高一放弃某些科目的学生,若碰不到自己预想的组合,就面临临时改科的艰难抉择。”高洋校长谈到,学校开设几种选科组合,与很多方面有有关,比如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

“因此,我建议选择高中时,要尽量选择能满足所有选科组合的学校。”高洋校长提到,例如,在成都天立学校,哪怕有一种学科组合只有一个学生选择,我们也会满足他的需求。

注意点二:尽量减少“走班”教学


当然,和选科连在一起的,往往是走班。在“新高考”的多种选科组合下,仅靠文理两种班型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了,所以“走班制教学”就成为了不少学校的新方法,“就是指学科教室和老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去不同班级,有点像大学中的选修课形式。”

但在高洋校长看来,“走班制教学”并不是最优解。“以往的固定班级教学,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个班主任,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往往都是通过跟班主任的交接完成的。如果实行‘走班制’之后,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不固定的,这让学校的管理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学校花费很多时间在调整管理上,反而教学受影响。”

所以,高洋校长认为最好是减少走班,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分层精准化教学。但是,面对“新高考”多样化的选科组合,还要尽量固定班级上课,这对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室空间配置都有不小的要求。“很容易理解,更多的选科组合班级,就要求有更多的教室,更多的教师,也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选择高中,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就变得尤为关键。”高洋校长建议,学生和家长们考察高中时,一定要注重了解学校的新高一教师团队,“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重要,这一点,需要家长们进行直观地了解。”

注意点三:生涯规划指导重要

高洋校长还提到了家长们都关心的问题,“新高考”下,孩子应该选择什么科目?“其实,很多高中生在面临选科时,还对自己的规划不是十分的清楚,有些同学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合什么。往往选科时就会随大流或者太任性,盲目做出选择,这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都有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

“所以,学校在学生选科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给出专业有效的建议很重要。”但高洋校长表示,这就需要学校有专业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四川的很多高中老师和学生相同,今年也是他们的首届新高考,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指导学生选科,进行生涯规划,也是他们面临的挑战。”


因此,高洋校长最后建议家长们,“初升高”择校时也要着重考察学校对于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如果新高一教师队伍有“新高考”教学经验的老师,则最好不过。

成都天立学校:用“名师团”赋能“新高考”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无论是在学生选科,班型设置,还是生涯规划指导上,师资力量都显得极为重要。而成都天立学校就在师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高洋校长去年加入天立,我们就能感受得到。

据了解,8年前,高洋校长入职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高中,3年后,首届就带出了全省第一的学霸,全年级8个人考入清北。随后,学校一路高开高走,6年考出了116个清北学生,一跃成为当地Top1的民办学校。


这支创造奇迹的“清北名师团队”,高洋校长也一并带来了成都天立学校,此外,学校还在全国以及成都本土,遴选了一批优秀教师,包括多位清北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组建了清北旗舰班。但高洋校长谈到,“高学历教师并不是噱头,针对这些教师,天立有严格的培养和考核体系,即使是清北毕业的,教学能力弱,也随时会被淘汰。”

为了适应“新高考”,天立充分利用自己强劲的师资力量,以及充足的空间配置,尽量减少“走班制”教学。在抓教学成绩上,学校实施学生成绩由教师承包制度,学生哪个学科薄弱,就由老师点对点承包提升成绩的任务。而在管理方法之外,高洋校长还带来了五层成绩分析体系、“配餐式”个性化教学方案等教学方法。

面对“新高考”,成都天立学校以“硬核师资+精准管理”构建起独特的育人生态。正如高洋校长所言,“教育不是被动适应改革,而是主动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未来。”这或许正是“初升高”家庭择校时最应关注的底层逻辑。

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