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交融·古韵新生 | 徐志远:从“宋四家”到摩崖碑刻,他如何以笔墨书写时代风华?



技法:圆润华滋,方圆相济,传承千年笔墨筋骨

徐志远的书法,是古典技法与现代审美的绝妙交响。他以“笔圆架方”为核心,将二王的灵动与秦汉篆隶的雄浑熔于一炉。点画圆润如珠玉,结构却严谨如榫卯,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间,既有魏晋风流的飘逸,又有碑版摩崖的苍劲。其行书作品《苏东坡〈定风波〉》中,线条如行云流水,转折处却暗藏金石之力,堪称“流动带行”的典范。更令人惊叹的是,他通过对原碑的实地考察,打破《张迁碑》的刻板印象,提炼出“挺拔遒劲”的鲜活笔意,让古碑在现代笔墨中焕发新生。



创新:破茧成蝶,以碑学重构传统美学

从宋四家的温润到摩崖碑刻的野逸,徐志远的艺术蜕变堪称一场“书法革命”。2015年随华人德访碑后,他毅然转向碑学,将汉墓黄肠石题刻的“古拙天然”融入创作。其《永和九年砖砚全形拓题跋》以传拓技艺为基底,通过金石线条与墨色浓淡的对比,创造出“书中有拓、拓中有书”的多维美学。近年更以“碑版摩崖+诗性题跋”的模式,将书法升华为历史与文学的交响,如《北魏造像记拓片题跋》中,苍茫刀痕与文人笔意碰撞,激荡出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学术:传拓著书,搭建传统技艺的“活态桥梁”

徐志远不仅是创作者,更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他深度参与《中国传拓技艺教程全书》编撰,将传拓从“手艺”提升为“学问”。通过砖文拓片的实践,他提出“金石味源于对字口与残缺的思考”,这一理论既还原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又为当代书法注入考古学视角。在射阳书法展的策展中,他更以“三条溪流汇成洪流”为理念,推动碑学、帖学与当代书写的对话,展现书法作为“层积艺术”的学术纵深。



市场:签约荣宝斋,从展馆到大众的“破圈密码”

作为荣宝斋在线签约书法家,徐志远的市场价值不仅体现在拍卖槌下,更在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其小品《日利万千》以12×68cm的尺幅,将吉语书法化作雅俗共赏的案头清供;而《东坡词选抄》长卷则以5.7米巨制成为藏家竞逐的焦点。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通过抖音、兰亭会等平台开展网络教学,让碑学美学从专业圈层走向大众,仅2023年一场线上直播便吸引超10万书法爱好者围观。



影响:兰亭会“破壁者”,书写社群化传承新范式

作为“中国兰亭会”联合创始人,徐志远以“书法+”模式重塑艺术生态。从成都清水河畔的上巳雅集,到射阳的跨省联展,他推动书法从书斋走向山川湖海。2024年与张天翼、闫松科的三人展,60余件作品以“正大气象+自我表达”的张力,吸引300余观众现场打卡,成为地方文化IP的爆款案例。更深远的是,他通过邦道书院培训市监系统干部,将书法精神植入基层治理,让“墨香”成为城市文明的隐形基因。



徐志远的笔墨之路,是一条从传统深处走向时代潮头的破局之路。他以技法为舟、创新为帆,在学术与市场的双流激荡中,为中国书法写下充满生命力的当代注脚。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言:“书法是层积的艺术,但美好的东西永远有价值。”



【综合评分:艺术生命力的多维破圈】

⭐技法:9·1/10——圆润华滋,方圆相济,传承千年笔墨筋骨!

⭐创新:8·8/10——以碑学重构传统美学!

⭐学术:8·5/10——将传拓从“手艺”提升为“学问”!

⭐市场:8·8/10——签约荣宝斋,从展馆到大众的“破圈密码”!

⭐影响:9·0/10——以“书法+”模式重塑艺术生态!

⭐收藏指数:★★★

评分逻辑:以20世纪书法大家为基准10分,考量时代语境下的突破性贡献,着重其在性别突围、文化传播、艺术教育等维度的附加价值)



徐志远,198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居重庆涪陵。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兰亭会”联合创始人。学书初宗宋四家,后追魏晋,继而又习秦汉篆隶,近年多用功于碑版摩崖。篆、隶、楷、行各书体在全国展览皆有斩获。

注:本文资料综合自搜狐新闻、射阳县人民政府网、中国书法家协会官网等权威媒体报道,确保信息权威可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