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4月20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胸外空间主办的“《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综合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全国巡讲启动会暨首场指南解读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部指南由高树庚教授和刘伦旭教授担任牵头专家,王洁教授、陆舜教授、王绿化教授、傅小龙教授和矫文捷教授担任编写组组长,来自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流行病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91位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目前本指南已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线上发表(Q1区,2023年影响因子:7.5)。
图1.与会嘉宾现场合影
图2.指南全国巡讲启动会暨首场指南解读会
开幕式及全国巡讲启动仪式
会议开幕式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矫文捷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树庚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社长进行了开场致辞。
刘伦旭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参与指南制定工作的专家同道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刘院长表示本部指南的发布是我国肺癌治疗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指南凝聚了多学科专家的共识和智慧,对于各级医院的肺癌临床诊治工作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图3.刘伦旭教授开场致辞
高树庚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目前尽管临床对基本治疗原则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迫切需要一部实用、科学的指南指导。本部指南凝聚了全国诸多同道们的努力和心血,期待本指南能为胸外科及其他相关科室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科学可靠的指导。
图4.高树庚教授开场致辞
魏均民社长在致辞中表示本部指南结合了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部系统、权威的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历来高度重视指南的制定和推广工作,2020年10月与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2021年7月组建了STAR工作组,完善了指南的评价体系。未来杂志社也将继续加强高质量指南的制定工作,更好地服务临床,指导实践。
图5.魏均民社长开场致辞
魏均民社长、高树庚教授、刘伦旭教授、王洁教授、傅小龙教授、矫文捷教授、姜格宁教授共同上台参与了启动仪式,指南全国巡讲启动会暨首场指南解读会正式拉开帷幕。
图6.矫文捷教授、王洁教授、高树庚教授、魏均民社长、傅小龙教授、刘伦旭教授、姜格宁教授(按照照片顺序从左到右)共同见证《指南》发布及全国巡讲启动仪式
指南外科部分要点解读
会议第一环节由高树庚教授和刘伦旭教授担任主持。矫文捷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梅建东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赵亮教授分别围绕指南外科部分的推荐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矫文捷教授指出本部指南推荐在NSCLC患者围手术期增加肺功能、呼吸功能锻炼及评估的量化标准,这一推荐意见基于广泛科学的研究证据。研究表明,NSCLC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肺功能、呼吸功能锻炼,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快速康复,并提示可将DLCO作为评估的量化指标。此外,多项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NSCLC患者围术期增加镇痛管理总体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基于此,本指南推荐在NSCLC患者围手术期增加镇痛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镇痛方案和剂量间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差异,仍需高质量证据辅助临床决策。
图7.矫文捷教授汇报
姜格宁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小飞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田子强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刘宏旭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陈奇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开灿教授、宁波市第二医院赵国芳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车国卫教授围绕指南推荐意见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展开了精彩的圆桌讨论。姜格宁教授指出,指南在加速患者康复和提升患者获益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李小飞教授则重点提到了术前肺功能锻炼和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并呼吁改变以往忽视止痛的传统观念;田子强教授肯定了指南中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性,指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呼吸功能锻炼和早期镇痛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点的关键因素;陈奇勋教授认可了指南的重要性,并建议在指南中增加关于不同镇痛方式的具体推荐;蔡开灿教授特别提到了高质量证据支持的术前肺功能锻炼和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赵国芳教授总结强调,本部指南凝聚了多学科专家的智慧,对于各级医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提高NSCLC患者围术期综合治疗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促进该领域发展意义重大。
图8.姜格宁教授、田子强教授、赵国芳教授、李小飞教授和蔡开灿(按照照片顺序排序)分别进行讨论发言
梅建东教授针对指南中NSCLC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快速康复、术后辅助免疫调节治疗与术后随访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可切除II-IIIA期NSCLC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手术的治疗模式已有较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且安全性良好可控。本部指南推荐无ICI禁忌证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3-4周期,而新辅助靶向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探索。此外,早期进水、进食以及下床活动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拔管指征的情况下应尽早拔除胸腔引流管。本部指南还建议NSCLC患者术后可以进行免疫调节辅助治疗,如胸腺肽α1,建议持续治疗12个月以上。NSCLC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同样至关重要,本指南针对随访项目及频率亦做了推荐说明。
图9.梅建东教授汇报
围绕梅建东教授分享的内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薛涛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彭忠民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军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如松教授和天津市肿瘤医院张真发教授展开了讨论。薛涛教授强调了指南发布的及时性和重要性,指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被广泛接受;彭忠民教授则关注到了本部指南中靶向治疗周期的具体推荐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外,陈军教授强调了指南解读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本部指南中新辅助治疗周期及疼痛管理方式进行了进一步解读;赵军教授则强调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重要性,肯定了快速康复措施的实际应用价值;杨如松教授肯定了本部指南对于胸外科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到指南中关于随访频率的方法的差异对减少患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张真发教授深入探讨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应用现状和挑战。专家团队一致认为本部指南对于规范NSCLC围术期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针对本部指南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改进建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路。
图10.薛涛教授、彭忠民教授、陈军教授、赵军教授、杨如松教授和张真发教授(按照照片顺序排序)讨论发言
针对新辅助治疗与围术期管理部分的问题,赵亮教授具体介绍道,新辅助免疫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证实了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价格较前有大幅降低,可及性大大提高。但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可切除肿瘤患者,术前行新辅助靶向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尚需更多临床试验证实。此外,围术期预防血栓形成与术后营养支持与监测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部指南针对该部分内容做了推荐,强调了围术期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图11.赵亮教授汇报
针对赵亮教授分享内容,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闫小龙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杨浩贤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铭伍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迎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于磊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锴教授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勇杰教授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闫小龙教授强调了指南中低级别推荐意见的重要性;杨浩贤教授则针对指南中关于靶向治疗推荐的具体细节以及营养支持的量化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陈铭伍教授补充说明了关于营养支持的讨论内容,并提醒南方医生应特别注意患者饮食习惯对营养吸收的影响;蒋迎九教授则重点讨论了血栓预防措施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指出指南提供的具体指导对临床医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于磊教授针对指南中关于免疫治疗副作用的推荐提出了独到见解;马锴教授则针对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应用范围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应更明确地区分驱动基因阳性与阴性患者;王勇杰教授强调了指南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营养支持与血栓预防方面,并建议将这些指导原则纳入出院指导中。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本部指南为NSCLC围术期综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框架,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图12.闫小龙教授、杨浩贤教授、陈铭伍教授、蒋迎九教授、于磊教授、马锴教授和王勇杰教授(按照照片顺序排序)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
指南内科部分要点解读
会议第二环节由王洁教授主持。上海市胸科医院虞永峰教授围绕指南中术后辅助治疗问题进行了解读。虞永峰教授介绍了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与推荐方案,指出目前具有高危因素的IB期患者、II-IIIA期NSCLC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已比较充分,但IA期NSCLC患者不推荐术后辅助化疗,而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IB-IIIA期NSCLC患者,推荐术后接受EGFR-TKI治疗。现有高质量随机临床研究表明,PD-L1表达阳性II-IIIA期NSCLC患者可从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获益,接受该治疗方案的患者进行副作用与疗效评估可遵循晚期肺癌接受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原则进行。此外,针对新辅助免疫化疗后NSCLC患者的下一步治疗,多学科协作(MDT)必不可少,应通过MDT讨论以确定哪些患者适合手术,哪些患者不能手术。早期识别与早期干预在术后辅助治疗不良反应管理中同样至关重要,为更好应对不良反应,应做好病患宣教。
图13.王洁教授主持
图14.虞永峰教授汇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谢广茹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山西省白求恩医院张俊萍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围绕围术期内科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展开圆桌讨论。赵明芳教授强调了免疫治疗前进行详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张俊萍教授进一步补充了关于免疫治疗前严格评估以及处理严重不良反应的经验,并建议建立多学科团队来优化患者的管理。刘安文教授建议应设立专门章节,以进一步补充围术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估;谢广茹教授则主要针对术后辅助化疗的适应人群和推荐方案进行了简要说明,强调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并重申了高质量证据对于制定治疗决策的关键作用。总体而言,专家团队对本部指南的重要性与指导意义表示了肯定,针对其具体内容的建议将有助于指南未来版本的进一步更新。
图15.赵明芳教授及张俊萍教授(按照照片顺序排序)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仲佳教授针对术后辅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手段、微小残留病灶(MRD)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多数患者可耐受,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尽相同,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预防处理;而术后靶向治疗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相对较低,主要为间质性肺炎、心脏不良反应等,早期安全性监测是有效预防手段。同时,辅助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MRD检测能够早于影像学发现术后复发,以指导早期干预,MRD阳性患者需进行密切随访。
图16.仲佳教授汇报
针对仲佳教授的分享,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林英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林劼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潞教授展开了圆桌讨论。林根教授强调,当前MRD检测虽能预测复发风险,但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用于指导治疗决策;林劼教授则补充道,除了预测复发,MRD检测还可用于指导“药物假期”的决策;林英城教授对前两位教授的看法表示赞同,并提出在经济允许或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MRD检测,以指导后续研究;李潞教授则聚焦于术后辅助治疗的不良反应监测,强调了基于患者报告结果的症状管理和全程管理的重要性。
图17.林根教授、林劼教授及李潞教授(按照照片顺序排序)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
指南放疗部分要点解读
会议第三环节放疗部分解读由傅小龙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楠教授详细解读了指南中关于新辅助放疗、辅助放疗以及放疗副作用相关的推荐意见。综合多项研究证据,在新辅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放疗未发现明显的生存获益,因此,对于潜在可切除的III期NSCLC患者,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或新辅助放疗不做为临床试验之外的常规推荐。针对肺上沟瘤,虽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但基于现有证据结论一致,指南推荐对于T3~4、N0~1肺上沟瘤NSCLC行同步放化疗+手术的综合治疗。此外,针对术后放疗,NSCLC术后N2患者是异质性非常大的群体,临床病理特征多样,不同pN2亚型之间的治疗原则和预后亦存在差异,因此指南针对不同情况患者做了不同推荐说明。在放疗安全性方面,NSCLC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可能会出现放疗副反应,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可通过严格控制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使用调强放射治疗等先进技术与对症治疗进行处理。
图18.傅小龙教授主持
图19.毕楠教授汇报
山东省肿瘤医院袁双虎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邢力刚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勤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许亚萍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葛红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路军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薛建新教授展开了圆桌讨论。袁双虎教授强调了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探索价值,并建议应明确术后放化疗的高危因素以更好地指导基层医生;邢力刚教授重点关注了新辅助放化疗的临床试验设计差异,并建议将术后辅助放疗技术提前写入指南;林勤教授分享了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并展开解读,指出指南不仅提供了当前的最佳实践指导,还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许亚萍教授进一步强调了术后辅助放疗应根据不同的高危因素细化放疗范围,以实现精准、高效、低毒的目标;葛红教授强调了对潜在可切除病人进行更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建议寻找与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优化术后放疗的靶区勾画和技术参数,以降低毒性;赵路军教授则讨论了术后放疗的价值,建议重新审视术后放疗的作用,并探讨如何优化放疗的靶区和剂量;最后,薛建新教授强调了术前新辅助放疗的研究潜力,并希望借助新的放疗技术减少不良反应,同时期待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更多高质量研究。
图20.邢力刚教授、林勤教授、赵路军教授和薛建新教授(按照照片顺序排序)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
博采众长,智慧交锋
媒体访谈,与专家共同探讨指南核心议题
媒体问答环节由矫文捷教授进行主持,现场媒体围绕指南中的核心议题内容展开了热烈的提问。
图21.矫文捷教授主持
魏均民社长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推动指南高质量制定中开展的重点工作以及传播推广策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自2020年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杂志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旨在使国内指南制定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2021年成立了“STAR”工作组,通过严格遵循国际指南制定要求,促进各个相关部门和杂志积极参与指南的制定过程,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我国指南的质量和国际认可度。除了传统的发布形式外,杂志社还利用数字化平台和融媒体手段增强指南的影响力,并通过解读、巡讲和基层培训等方式促进其实际应用。
高树庚教授阐释了本部指南撰写的初衷以及值得关注的要点:本部指南撰写初衷源于为NSCLC综合治疗中的关键临床问题制定共识和规范,进一步促进个体化精准治疗、推动多学科合作。本指南不仅总结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还特别关注了如MRD检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且具前瞻性的指导。
图22.高树庚教授发言
刘伦旭教授强调了本部指南发布的意义以及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确了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的作用,优化了围术期管理,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为权威、科学的诊疗规范,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诊疗决策。多学科参与确保了治疗方案的一致性和最佳综合治疗效果,增强了其实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图23.刘伦旭教授发言
毕楠教授介绍了放疗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关键点:本指南明确了放疗的推荐人群,鼓励前瞻性临床试验探索新辅助放疗的效果,以及利用先进放射治疗技术提高疗效同时减少副作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孙鑫教授介绍了本指南撰写采用的系统评价与分级方法:本部指南制定过程中采用了严谨的证据链,对纳入研究使用GRADE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评价与分级,先后召开了两轮线下共识会议,通过专家共识形成最终推荐意见,既基于客观证据又融合了专家们的临床经验,确保了其科学性与权威性。
图24.矫文捷教授主持,魏均民社长、高树庚教授、刘伦旭教授与毕楠教授接受媒体访谈
刘伦旭教授和高树庚教授发表总结致辞。两位牵头专家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诚挚感谢,并一致表示,此次会议不仅针对指南内容展开了详细解读,还深入探讨了其内涵,为未来指南的进一步更新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指南巡讲工作,加强与临床同道交流,加深对指南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我国NSCLC围术期综合治疗诊治水平的提升!
图25.刘伦旭教授与高树庚教授做会议总结致辞
撰稿:指南项目秘书组
排版:Faline
执行:Babel
备注:音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