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树头、砍龙眼枝、扎火球……近日,端州区黄岗街道下黄岗一社区白石村的村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火球,为在“五一”假期举办的肇庆市端砚文化嘉年华舞火龙(甩火球)活动做准备。“希望通过嘉年华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甩火球的魅力,争取申请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甩火球传承人李汝展期许道。



甩火球的精彩场面。 通讯员 周智 摄

甩火球是本土语言,广州话为掏火球,也即是点火圈、舞火龙的意思。甩火球是下黄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独有的娱神娱人民间习俗,主要盛行于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宾日、东禺等村(社区),还有高要区金渡镇水边、水口等村(社区),下黄岗一社区白石村为中心流行区。

甩火球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包拯在端州任职,处理了官员敛取贡砚、欺压砚工的案件。百姓为表达对包拯的拥戴,在中秋之夜开展敬火神的活动,有甩火球、烧番塔、放孔明灯等表演。甩火球有寄托火神驱邪除魔,祝福黄岗砚田丰收,期盼生活红红火火的寓意。

甩火球传承人李桐炎告诉记者,每年中秋节前,同姓家族的人便聚在一起商讨甩火球事宜,包括取材、选人、训练等筹备工作,选派青壮年向老一辈学习。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增进了邻里感情和家族凝聚力。

学习扎火球和甩火球是一场技术和智慧的考验。判断一个火球是否漂亮,要看它的火尾长不长,够不够飘逸,能不能舞出火龙。“高手舞出的火尾能将人围成一圈,像一条巨龙舞动。”李桐炎说,这取决于火球扎得好不好,甩火球的人技术是否高超。

“扎火球是甩火球最关键的一环。”李桐炎介绍,每年中秋节前,大家会砍下大小适中的龙眼枝条,将其阴干后用铁丝将枝条一层一层扎稳,即“扎底座”“串枝”“叠火头”,并在每一层放上小鞭炮。扎好的火球必须要保持平衡,稍微偏一点都会影响火尾的大小和走向。扎好火球后,老一辈先用未点燃的火球训练年轻人,指导动作、力度和细节。当年轻人真正能掌控火球了,才给上场甩火球。

“甩火球危险性比较高,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李桐炎告诉记者,甩火球要有足够的脚力、腰力、臂力。一个火球轻则七八斤,重则10多斤,加上甩动起来产生的风阻、燃烧的火力,需要可掌控重达二三十斤物体的力气。

甩动火球时,双手要高过头顶。手中绳子一收一放,火球一高一低地转动,一招一式犹如武术表演。火球在手中飞速旋转,火焰被拉扯成一道道绚烂的弧线,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如一条条灵动的火龙在夜空中穿梭,甩火球的魅力尽显。

甩火球在传承中得到了创新发展。甩火球传承人李广权是大家公认的“花式王子”,甩得一手好火球,左右交替换手甩出不同花样的火龙,每次表演都赢得阵阵喝彩。

“甩火球不仅展示了端砚之乡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魅力,更是人民群众情感自由交流的载体,是传统智慧的传承和发扬。”李桐炎说,甩火球表演与白石村酒堂、张之洞碑文、白石村伍丁亭构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配属关系,与端砚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风物遗址遗迹等文化场所相互交融,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认知空间。

近年来,我市重视甩火球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非遗活动,将甩火球纳入其中,如肇庆广府文化庙会非遗巡游、端州中秋民俗文化节等。在这些活动中,甩火球表演往往成为全场焦点,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极大地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4年,端州区将甩火球与体育竞技相结合,举办首届甩火球大赛。这不仅增加了甩火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还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促进了社区群众团结协作,并进一步提升了肇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杨丽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