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即将到来,哈尔滨的书香氛围愈发浓郁。作为2025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之一,4月19日,著名作家阿成与女儿王若楠携随笔集《沟通与对抗》做客哈尔滨市图书馆“一书·一城”,开启一场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文学对谈。活动现场,父女俩围绕写作、阅读与家庭记忆畅所欲言,将两代人在文学表达、生活洞察与情感体悟上的异同,生动地展现在众人眼前。现场观众沉浸其中,互动环节气氛热烈。



这场文学对话,不仅展现了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更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阅读的本质与意义。之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阿成语重心长地表示:“书籍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它会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支撑与基石。”王若楠则向大家发出诚挚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暂时放下手机,沉浸在纸质书的世界里。因为纸质书带来的独特质感,是手机屏幕永远无法给予的。”

两代人共话《沟通与对抗》:

“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碰撞中收获成长”

《沟通与对抗》作为阿成与王若楠共同创作的作品,书中处处闪耀着两代人思维碰撞的火花。两位作者以细腻笔触,对电脑、手机、网上聊天、明星、电影等众多元素,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与感悟,反映出两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与思考方式。



阿成坦言,父母与子女之间,对抗与沟通总是相伴而行。这部随笔集的选题,是父女俩共同商讨的成果。起初,阿成先拟定提纲,随后与女儿交换意见,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沟通与对抗。“就像搭建一座桥梁,每一块木板的放置,都需要反复磨合。”

王若楠回忆起创作初衷,笑着说:“一开始,我其实不太愿意和父亲合写一本书。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差异很大,我喜欢的,父亲那一代人未必认同。”但经过不断地交流与沟通,父女俩各自从候选话题中,筛选出对方认可的部分,最终达成了平衡。在众多话题中,电脑网络、对生命的思考等,成为了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称阅读是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阅读会把我们引向另一片更加醉人的绿洲”

谈及读书,阿成打开了话匣子。他回忆起年轻时,书籍资源匮乏,所以不论什么书,他都广泛涉猎,从讲述桥梁的建造、针织制品的洗涤到指挥大合唱的内容,这些看似与文学创作无关的书籍,却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也表示:“阅读永远不会让我们感到枯燥,不会把我们引向沙漠,而是引向另一片更加醉人的绿洲。”



阿成认为,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方式,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推崇无功利的阅读,“在法兰克福,我曾看到一位老人,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书店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起初我很不解,后来才明白,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是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方面,阿成有着自己的心得。他说:“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入手,比如小时候,我会给女儿买图文并茂的小人书、连环画版的名著,同时控制阅读量,让她对读书产生期待。”

读书的意义究竟何在?阿成回答道,“读书,在我看来就六个字:做人,做事,做梦。”他解释道:“读书的首要目的是做人,知书达理,没什么可牛的。做事,是学习你追求的各种技能,并能由此创新、创造。做梦,则是书为您打开一个又一个令你喜欢的虚拟世界。”

谈时代变迁对创作产生的影响: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作品,每个时代都需要记录者”

时代的变迁,在阿成的创作历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回忆起早期写作时,没有电脑,只能靠手写,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最后工整地誊写。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写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女儿王若楠帮他打字,而语音输入法的出现,更是让他的创作效率大幅提升,最多一年能发表二十多篇短篇小说。

对于网络作家,阿成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他认为,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文学的本质始终不变。“每一个作家写的书,毕竟是他当下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感受,包括经历积累的一种文化上的艺术呈现。每个时代都需要记录者,我们要把握好自己所处的时代,肩负起作家的使命与责任。”



王若楠则对AI技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AI的确能为我们提供帮助,但真正顶级的创作者,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因为文学创作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与思想的传递。”

呼吁“放下手机看会儿书”:

“捧起一本书,它所能给予你的精神力量远超手机”

活动现场,有家长提出与孩子沟通的难题,王若楠感同身受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作为母亲,我在教育孩子时,既受我的父辈的影响,也受当下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沟通,确实不容易。我们这一代和父辈的相处,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焦虑。实际上父母对我们期待并不高,对我们的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指手画脚,相对来说更多的是自由生长。但现在不同了,孩子周围都是优秀的同龄人,作为家长很难不焦虑。不过,我的儿子很乐观,他并不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什么问题,这种自洽的心态,反而让我很佩服。其实我们要承认,他们这代人比我们更优秀!”



采访中,王若楠坦言“放下手机看会儿书”这个概念特别好。她直言:“手机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方方面面的信息,但纸质书所带来的阅读触感与质感,却是独一无二的。”随后和记者分享一段亲身她的经历,“在母亲病重的艰难时期,朋友给我推荐了许多书,这些书给予了我巨大的精神慰藉,这种体验是手机阅读无法替代的。人生难免起起落落,充满变数。在这些时刻,捧起一本书,它所能给予的精神力量远超手机。因此,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偶尔放下手机,沉浸在纸质书的世界中。”

  • 龙头新闻·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晓晨;摄影:吴海鸥 王晓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