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郑州市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副主任孔令常做客《医生说》节目,和您一起聊聊无声杀手“脑出血”。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一.出血性中风定义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也称脑溢血。气血逆乱,络伤血溢,血瘀脉外,上冲于脑。
二.中风的发病、病机、治疗浅谈。
1.原始病因:以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
2.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病位在脑,涉及到心、肝、肾。
3.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为肝风、痰火和血瘀。
4.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
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在脑卒中患者中,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脑梗死患者,出血患者1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35%~52%,6个月后仍有约80%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成为导致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有利于降低其病死率和残疾率。
现代临床以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分型较为公认。
1.原发性脑出血:主要是高血压脑出血,少数为脑淀粉样血管病及不明原因的脑出血。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高达70%~80%。原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出血的80%~85%。
2.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占脑出血的15%~20%。
病情诊断要求根据脑出血的侧 位、部位, 明确诊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基底核区出血;②丘脑出血;③脑叶出血;④脑干出血;⑤小脑出血;⑥脑室出血。其中丘脑出血常合并侧脑室出血,小脑出血可合并四脑室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铸形。
发生脑出血后需要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综合治疗:脑出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大多数的患者均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该进行外科治疗。
哪些人容易出现脑出血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案应着眼于早期发现、预防和管理危险因素,以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识别高危人群至关重要,高危人群筛查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原则上,年龄超过40岁的人,都需要进行脑卒中筛查,重点关注50岁以上的人群,根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流程,依据以下八项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①高血压病史,是指血压高于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4倍。
②房颤和心脏瓣膜病。
③吸烟饮酒 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两倍,建议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④血脂异常或未知每年进行血脂水平的检查,特别注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其升高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⑤糖尿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正常人的1.5到3倍。
⑥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大于等于3次,每次大于等于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卒中风险。
⑦超重 肥胖是指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6千克每平方米。
⑧有卒中家族史。具有以上大于等于三项危险因素,或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人,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具有小于三项危险因素,但患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或心脏瓣膜病之一者,评定为脑卒中中危人群。具有小于三项危险因素,且无慢性病者,脑卒中低危人群。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疗机构体检、干预。
医学评估与定期检查:建议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必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对于怀疑心房颤动的个体。通过严格的健康监测、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医学评估,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为个人健康保驾护航。
哪些表现要引起重视
脑出血发生后,患者自救很难,而身边的人发现异常,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救治措施对预后非常重要,哪些表现要引起重视呢?
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④双眼向一侧凝视;
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⑥眩晕伴呕吐;
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⑧意识障碍或抽搐等。当有以上突发情况,立即拨打120,保持患者侧卧位(防误吸),保持气道通畅,禁食禁水。
如何降低复发风险
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如何预防再发,同时又要积极康复,走入社会,需严格遵循“三级管理”策略,注意以下措施降低复发风险:
一.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管理: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5g,相当于约1茶匙食盐),多摄入新鲜蔬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鱼、豆类);限制脂肪饱和脂肪 <总热量10%,胆固醇<300mg ;增加膳食纤维(每日25-30g),辅助肠道健康与体重控制。< pan>
规律运动:有氧运动步行、太极拳(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抗阻训练弹力带操、上肢抬举(每周2次),增强肌肉力量;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防止血压骤升。
戒除烟酒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酒精摄入量应<25g/天(男性)或<15g/天(女性)。
二.药物规范使用
降压药:需终身服用,定期监测家庭血压(早7-8点、晚6-7点各测1-2次);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若合并冠心病或心房颤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阿司匹林),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每3-6个月),避免药物蓄积。
三.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早期康复介入:出院后3个月内是黄金恢复期,建议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及语言康复等,心理干预 脑出血后抑郁/焦虑发生率高达40%,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
四.居家监护与紧急处理
家庭血压计:记录血压波动情况(就诊时携带数据);
警惕复发信号:突发头痛加重、视力模糊、频繁呕吐、肢体麻木无力;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120,保持患者侧卧位(防误吸),禁食禁水。
五.定期随访与健康管理
随访频率: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至医院复诊;
检查项目:头颅CT/MRI(评估血肿吸收及有无新发梗死)、血液生化指标(血脂、血糖);健康管理档案 如条件允许,建议建立个人用药清单、血压/血糖监测日志等。
脑出血患者出院后需通过“医患协同管理”实现长期康复。控制血压是核心目标,结合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及心理调节,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提升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应重视日常细节,切勿因病情稳定而放松警惕,早干预、早规范,才能赢得更好的预后。
文字:程鹰
编辑:李洋
统筹:岳翔、李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