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4月24日至25日,一场名为“国际能源安全峰会”的大会即将在英国伦敦兰开斯特宫登场。按照英国方面的说法,本次峰会将围绕能源安全、气候转型与地缘政治风险三大议题展开讨论。
主办方英国政府联合国际能源署,向全球超过75个国家发出了邀请,预计将有约60个国家派代表出席。
本是一件讨论全球能源安全的好会,却被西方国家再次搞成了意识形态对抗大会。
概因这场会议,没有俄罗斯,也没有中国。
中俄不参与
此次峰会原本应成为全球能源治理合作的一次契机,但从参会安排来看,却更像是一场政治排他与意识形态交锋的场域。
俄罗斯并未出现在受邀名单之列,这一结果早在西方政治主导逻辑中可预见,却也再次印证了地缘政治在国际治理中的沉重阴影。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方几乎采取全面封锁的外交策略,在这一场本该围绕全球能源安全展开的会议中,俄罗斯的缺席也被视为西方借题发挥、继续孤立莫斯科的又一行动。
与此同时,另一位“主角”的动向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中国。
据多家英国媒体披露,中方因“日程冲突”未安排官员参会。
虽然这一解释在外交话术中司空见惯,但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从中读出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作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导者,中国在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关键领域处于世界前沿。
中国在能源转型上的投入和实际成果,在过去十年内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若中国出席此次峰会,毫无疑问将提升会议的专业性与代表性,同时也为各国提供学习借鉴与合作的窗口。
但正因为中国的影响力巨大,一旦出席,也不可避免会成为美方话语场操控下的“博弈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已确认将派出高级别代表参与峰会,而此人长期以来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立场鲜明地支持传统化石能源。
这一安排无疑与本次峰会倡导的气候转型方向形成鲜明对立,也为整场会议蒙上了政治操作的阴影。
从过去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大幅削减清洁能源投资、恢复油气生产等一系列政策来看,
美国此番参会,恐怕更多的是试图藉由峰会平台重塑其在传统能源上的国际影响力,并推动对美油气资源的依赖,而非真正推动全球能源结构向可持续方向转型。
这一背景之下,中方“缺席”的决定也就显得更为清晰。
与其陷入一场被预设议程引导的“口舌之战”,不如以静制动,通过战略回避,明确释放出对当下国际能源秩序倾向性的不认同。
中国的做法也被一些国际观察人士视为对特朗普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力回应,更是对峰会被资本利益集团绑架的抗议。
秒变政治大会
此外,从邀请对象的构成来看,会议的代表性也饱受质疑。
据外媒透露,此次参会国家多以传统产油大国为主,包括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而真正深陷气候危机前线的发展中国家却大多未在受邀之列。
一些非洲国家智库甚至公开批评,会议明显偏向于为能源巨头与发达国家搭建话语平台,忽视了气候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根本诉求。
会议还邀请了大型石油公司与科技企业,资本与政治的结合再次凸显,使得原本应以“绿色转型”为核心的讨论方向被化石能源的市场扩张意图所遮蔽。
这种选择性邀请与排他性组织结构,不仅加剧了南北方之间在气候治理中的裂痕,也暴露出所谓“全球合作”口号背后的现实政治算计。
在许多环保组织和国际观察人士看来,如果一个关于能源未来的会议,缺乏对新兴绿色能源国家的关注,也未能体现全球贫困国家在气候挑战中承受的不平等风险,那这场峰会的意义便难免被质疑为“为某些国家服务的俱乐部”。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原本希望借此大会重申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组织力。
但当中国缺席、俄罗斯被排除、美国夹带私货式参会之后,英国反而陷入了既要迎合美方又希望保住会议权威性的尴尬境地。
英媒甚至坦言:“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能源峰会,就像一场失去了主角的大戏。”
本想借机刷存在感的英国,不仅没能调和中美之间的博弈矛盾,还进一步暴露了自己在新旧能源秩序转型中难以自处的矛盾身份。
与西方的“气候话术”相比,中国近年来通过实际行动,不断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化布局。
从主导金砖国家绿色项目,到为“全球南方”提供低成本太阳能与电动车技术,中国在推动气候公平、促进能源可及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全球减排格局。
相较而言,美西方将气候议题作为地缘博弈工具、服务本国出口战略的做法,不仅削弱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也损害了自身的道义形象。
或许可以说,这次能源峰会的争议,已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场合上的风波,而是当前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正陷入深刻结构性危机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绿色转型力量,在用科技与实干为气候问题寻求现实出路;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幌子、推进地缘政治利益与经济霸权。
这种南北鸿沟、政治操控与合作赤字的交织,正是全球气候治理持续受阻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