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4月22日电(记者吴晓颖、萧永航)繁星点点,虫鸣声声。晚上7点20分,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范家小学教室里灯火通明,自习铃一响,孩子们欢快地冲进教室,在图书角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开始了晚间阅读。

  “小熊进城后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小熊分别给了这些小动物哪些帮助?”一年级教室里,学生们围坐在六边形课桌前,听老师娓娓讲述绘本《小熊进城》。高年级教室里,师生们一起坐在书桌前,安静地翻阅着图书。


  图为范家小学部分师生晚间阅读图书。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摄

  这样的场景,在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每晚都会发生。晨诵国学经典、晚上静心阅读、睡前听广播故事,学校开展“每天都是读书日”的常态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精神食粮滋养孩子们成长。

  范家小学坐落在距宝轮镇约17公里的青山翠谷间,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覆盖周边5个村,本学期共有70多名学生,超过一半的学生住校。尽管地处偏远、学校规模不大,却办得有声有色。

  校园里,凉亭池塘、秋千架、木工坊、艺术空间、中医坊,能为孩子们打造的成长天地,应有尽有。走进教室,橡木色桌椅、碎花窗帘、沙发靠垫、小书架……看起来不像“教室”,更像个家。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除了学校图书馆外,每间教室、每一处楼梯转角、甚至是食堂,随处可见摆满各类书籍的大大小小书架。孩子们坐在操场草坪上、蜷在沙发里、站在窗边捧着课外书阅读,享受独属于他们的阅读快乐。


  图为范家小学部分学生在户外阅读。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摄

  “学生们很‘富裕’,人均有150册图书。”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从事语文教学30多年,他深知“多读书、读好书”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学校自主购买、企业爱心捐助等方式,把校园打造成一个有上万册图书的开放式图书馆。”

  张平原介绍说,老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对图书进行分类,在班级阅读角放置适合的书籍,定期更换读物,并把每周推荐给学生的图书,放在醒目的位置。比如,一年级教室里放一些简单的拼音读物、童话绘本;六年级教室里放一些更有深度的名著、传记等。

  人在书中、书在手边,除了时时可读、处处可读的校园阅读环境外,这所农村小学点燃学生阅读热情还有不少小“妙招”:通过讲故事、绘本表演等让学生爱上阅读;每间教室墙上,贴着每名学生本学期已阅读的书单;住校生晚上第二节自习课静心阅读,除了自由阅读外,还交流分享各自读书心得体会;学校倡导的“人人都可参与、跟自己比”的“八美少年”评选中,“阅读美少年”是其中一项。

  “上学期读了十几本课外书,这学期计划读够50本。”9岁的武静慧本学期的目标是争当“阅读美少年”,“读书很有趣,阅读不同的书,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在老师们看来,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改变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学校六年级语文老师杨秀丽分享了几个变化:此前班里学生普遍害羞、不敢在全校活动上发言,通过广泛阅读,孩子们肚子里有“料”了,积累了成长底气,变得爱提问善表达,找到了自信。


  图为范家小学部分学生展示他们手绘的读书小报。新华社发

  阅读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每个孩子都能触碰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柳条儿削成小桨,莲瓣儿做了扁舟——容宇宙中小小的灵魂,轻柔地泛在春海里。”正在翻阅《繁星·春水》的四年级女生李姝雅,指着书里的诗句对记者说,“我很喜欢这句,意境特别美。学校的池塘也很美,我还写了首诗。” 

  除了读有字的万卷书,范家小学还开设了乡土探究课程,让孩子们在乡土田野读“无字”之书,汲取家乡山林土地的养分。师生们到村子里调研、走进大自然,摘野菜、认识中草药、编写家乡童谣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晚上9点,学生宿舍里“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广播响起。夜空下,微风拂过窗外的油菜花田,携着淡淡的花香,知识的光芒如繁星般闪烁,照亮了孩子们梦的入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