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冀中军区成立,主力部队被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另外还有大批抗日武装陆续被整编为七个独立支队,这七个支队的司令员结局如何?今天就为大家一一讲述!
三个支队司令员叛变投敌建国后被枪毙
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员柴恩波。字佩伦,河北省新镇县人,曾在奉军中当兵,抗战前在新镇县保卫团担任副总队长,柴恩波的部队被吕正操收编后,成为人民自卫军暂编游击2团,1938年1月,被留守冀中的红军干部孟庆山整编为河北游击军第十二路。1938年被整编为独立二支队。
在中统特务方平、新镇县县长柴恩波的舅父王宗琪的策反下,1939年3月柴恩波叛变投降敌人,恰逢贺龙率领120师到冀中,仅三天柴恩波就被打垮,带领200余人投靠张荫梧,后投降日寇。抗战胜利后,柴恩波随日伪军撤至河北涿县,其部被改编为蒋军河北省第六专区保安大队。
1947年夏青沧战役,柴恩波部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他脱离军队化装逃回天津。建国后,柴恩波改名为王福祥,躲避在山海关三老婆小姨子那里,以卖菜为生。1952年12月被认出遭到逮捕,1953年7月23日被枪毙。
独立第三支队司令员赵玉昆。又名赵质仑,满族,易县东邵村人,易县城沦陷后,赵玉昆打起抗日救国的旗号,组织起一千多人的地方武装,自称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赵玉昆自称司令。1938年3月,所部被红军干部孟庆山收编为河北抗日游击军第十路军总指挥。1938年5月,被改编为独立第三支队,赵玉昆任支队司令员,1939年10月,赵部又改编为第五支队。
1940年3月,赵玉昆叛变投敌,制造了“娄山惨案”、“血井”惨案。抗战胜利后,所部被国民党收编,历任第十一区第四联防区司令、河北省第二总队队长、保安十五总队队长。
建国后,赵玉昆更名赵质仑,以商人身份潜伏在北京市苏州胡同七贤里六号。1949年3月,因贩卖毒品赵玉昆被公安人员逮捕。1950年10月19 日被枪毙。
独立第六支队司令员江东升。他原来是东北军53军165团3营7连的一名排长。七七事变后,东北军南撤,江东升率领百余人士兵脱离队伍,在新城县一带从事抗日活动。
1938年初,由于与红军干部领导的游击军产生摩擦,所部被打垮被俘,接受了游击军收编,担任第十三路军总指挥。部队再次发展壮大后,江东升又率部脱离游击军建制,改称华北民众自卫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结果在在10月被日军打垮,不得不再次接受我党领导。
1939年春,贺炳炎、余秋里率领的120师第3支队帮助下,华北民众自卫军被整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6支队。江东升不愿接受八路军的直接领导,想带着少数亲信脱离部队,妄想再次自立门户,结果被3支队副司令员常德善追上逮捕后枪毙。
两位支队司令员牺牲在抗战中
独立第五支队司令员魏大光。曾用名魏占瀛。河北霸县人。七七事变前夕,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捕入狱。七七事变后,返回原籍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多次打击日伪军。1938年6月所被改编为冀中军区第5支队,魏大光任司令员。
1939年初,魏大光所部改编为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魏任旅长,率部参加了贺龙指挥的齐会战斗。同年8月,魏大光乘船在永清县大宁口村和日军汽艇遭遇,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原名马守清, 回族,河北沧州献县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马本斋投身奉军张宗昌所部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28年将领刘珍年脱离张部,割据胶东,马本斋所部归刘珍年节制。1929年刘部被蒋介石收编后,马本斋被任命革命军暂编第一军第二十一师第四团团长。在这支部队,曾有李楚离、曾希圣、张霖之等地下党员开展地下工作,马本斋在与他们接触中,初步了解了马列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因发表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言论,马本斋被免去团长之职,改任烟(台)威(海)汽车路局局长。1932年刘珍年率部开赴南方“剿共”,马本斋毅然弃官返乡。
七七事变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4月,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9月,率部开赴鲁西北,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抗日战场上,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主席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年2月7日,奉调前往延安前,马本斋因突发急性肺炎,在山东莘县病逝。
一位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中曾叛变但最终反正
独立第一支队司令员朱占奎。号仲武,曾在张作霖部队当兵,抗日战争爆发前,他担任永清县保卫团第四预备队队长,面对日寇入侵,他组建抗日游击队坚决抗日,此后历任“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团长。此后历任冀中五分区司令员、十分区司令员。1941年11月27日,朱占魁在河北省清苑县大李各庄被日军俘虏,1942年夏,朱占魁跳火车逃回解放区,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接受审查。 为此朱曾跳崖自杀明志,险些丧命。
解放战争中,朱占魁历任八路军热河纵队独立第一旅副旅长、冀东十四分区副司令员。1946年9月,朱占魁叛变革命投降国民党,被委任为“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部视察专员”、国民党安次、永清,霸县、固安、大兴五县联防司令、河北省第三专署专员。1948年11月,朱占魁率部向冀中军区投诚。历时十年,再次成为冀中军区独立第一支队支队长。
建国后,因追查历史问题, 朱占魁被河北省军区执法处判处无期徒刑,直到1975年被释放,按起义将领对待。1979年,河北省军区为其平反。后朱占魁任河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政协河南省委委员。
只有一个支队司令员坚持革命到新中国成立
独立第四支队司令员高士一。号贯之,任丘市大苟各庄村人,弟兄四人,他排行第四,人称“高四爷”,他枪法出众,胆量过人,是当地颇具声望的大地主,曾担任河北省河务委员。
抗战爆发后,高士一与共产党员杨琪良、高万德共同组织起抗日武装“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高士一担任总指挥 。1938年6月所部被改编为独立第四支队,高士一任司令员。1939年2月经幸世修和杨琪良介绍,高士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所部编入独立第一旅,高士一担任旅长。 1943年4月,高士一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中,高士一先后任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西北财经委员会副秘书长。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交通厅厅长,接管西北交通系统的军代表、北京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等职。1968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