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万两白银砸下去,詹天佑拼命修出“人”字铁路,百年后,它停运、封轨、变成了公园。
这条路,真值这么多银子吗?
银子不够,人上
京张铁路原本预算是500万两白银,后来多花了193万两,占了清政府国库的十分之一。
说白了,这不是一条铁路,是一场赌。
1905年,这笔钱由邮传部批下来,中央明说了,只能花500万,再多一分,负责的人要问斩。
这不是夸张,那时候的铁路,都是洋人修,为什么?
中国人没经验,不会算账,不懂工程,更重要的是,不懂规则。
西方人的铁路成本高,但利润也高,他们有成熟的合同制度、投标机制,还有自己的银行系统,而中国连一套像样的预算都拿不出来。
当时谁都不愿接这活,铁路要穿越燕山山脉,八达岭一段坡度高达33‰。
这在今天来看难度也不小,可詹天佑还是答应了,他是工部局里出来的工程师。
回国多年,一直在铁路上跑,当时他39岁,头发已经花白。
接下这事时,手下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团队,没有现代测绘仪器,只靠脚量和星星定位,工人来自四面八方,大多是文盲,连图纸都看不懂。
设备呢?靠就地采购,轨道铁、枕木、水泥,能用的全用,不能用的重新造,有时连铁钉都要自己烧出来。
可最棘手的是——八达岭隧道。
那个地方,地质复杂,硬度极高,没水没光,湿气重。
詹天佑没钱买洋人的掘进机,自己想了一套办法,叫“竖井法”。
就是在山顶先挖井,再从上往下掘通,前后中间同时施工,这样速度快、耗人少,但也更危险,炸药都是自己调配,有一次引爆失败,半座山差点塌了下来。
每天都有工人死,有被炸死的,有坠井的,还有冻死的。
那年冬天,零下二十多度,山里风大,帐篷全被吹翻,吃的只有高粱面和咸菜。
为了节省成本,詹天佑自己设计线路,他的创举,是在八达岭段,做了一个“人”字形折返。
这在当时,属于天才级别的创造。
坡度太陡,火车上不去怎么办?他画了一个“人”字形线路,火车开到“人”字的顶端,然后倒着开,把前车头变成后车头,再爬第二段坡。
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炸山挖隧道的钱,也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关键——他做到了。
1909年,全长200公里的京张铁路全线贯通。
总花费693万两,平均每公里4.86万两,你知道同期沪宁铁路的造价吗?每公里12.29万两,还用了大量洋人技术。
詹天佑不靠洋人,一分钱一分钱抠出来修的路,活着把它修成了。
铁轨上的战争
铁路刚修好三年,清政府就没了。
铁路被北洋政府接管,后又被日军占用,京张铁路的命运,从此不在自己手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迅速控制北平周边交通。
京张铁路成为日军军用运输干线,詹天佑早年留下的“人”字形设计、八达岭隧道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断掉日军补给,中国军队在铁路沿线反复炸桥、毁轨、设雷区。
铁路多次被炸、抢修、再炸,一列火车开过去,可能下一次回来就成了一堆废铁。
最惨一次是在昌平段,整段铁轨被炸掉五公里,修了一个月。
1945年抗战胜利,铁路满目疮痍,民国政府没钱修,等到新中国成立,第一件事之一就是抢修这条铁路。
1952年,铁路重开,重新上电,扩展为复线,改造为电气化铁路。
但问题来了,到80年代末,全国进入工业化加速期,京张铁路这点运力,根本不够用。
原始轨道承重有限,列车只能慢慢爬,特别是八达岭“人”字段,每趟列车都得倒车一次,调度时间长,事故率高。
当时从北京开到张家口,最快也得七小时,最慢十一个小时。
而货运更是麻烦,运输量大,车速慢,经常堵车,国家不得不修新的支线,和快速线来缓解压力。
京张铁路,变成了“过时”的代名词。
2014年,这条诞生于清末、历经战火与重建的铁路,正式停运。
火车停开,轨道封闭,列车不再经过八达岭那段“人”字形展线,那一年,很多老铁路人站在轨道边哭了,他们说,这不是停运,是“送葬”。
但另一边,时速350公里的京张高铁正在建设,五年后,2019年,它开通运营。全程最快47分钟。
从人字形到子弹头,百年跨越,用了693万两起步,烧出了一个时代的终点。
废轨变公园
2014年,京张铁路最后一趟列车驶离,八达岭站灯灭,铁门焊死。
那年秋天,八达岭山风很硬,铁路工人拆掉了“人”字形折返段的信号灯,一盏盏砸下来,像是砸进了过去。
人们不知道的是,停运并不等于废弃,政府没让这条铁路彻底沉寂。
2018年,它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名录。
这个动作有点反常:一条早已停运、运力落后的铁路,突然成了“文化财产”?不运货、不拉人,却成了“要保护的宝贝”?
理由是:它不是普通铁路,它是詹天佑修的。
于是,京张铁路改了个“身份”,不再是交通线,而是历史线。
清华园站旧址,砖木结构小站,被完整保留,站台油漆补刷,旧铁轨留作纪念。
詹天佑号蒸汽机车,重新擦亮,放在展台上,车轮不转,汽笛不响,游客可以坐上去拍照,但不能开。
最核心的一段,就是八达岭“人”字段,原来用于折返调车的轨道,被全部保留,旁边铺上木板和绿植,改成人字形步道。
站在最高点,能看见昔日调度员站的位置,如今只剩下一根锈掉的信号杆。
公园建得很讲究,命名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设计理念是“三线织锦”,什么意思?三条线——历史线、生活线、创新线。
听起来很复杂,实地去看,其实就是老铁路上搭了,休闲设施和科普展厅。
展厅里,有一个高仿的隧道断面,墙上贴着詹天佑的“竖井施工法”草图,游客能站在里面,听到炸药模拟声,还有投影出的工人打凿影像。
更吸引人的,是铁路绿道,原铁轨不拆,铺上橡胶板,跑步的人、骑行的人,全在上面活动。
你跑步,他们在拍照,孩子在轨道上数枕木,老人在站台边打太极。
有人问,这是不是在“消费”一段历史?
但也有人说,比起荒废、拆除,能留下来、被看见,本身就是胜利。
现实也确实残酷——旧铁路运不了人,变公园,至少还能“运流量”。
百年再出发
詹天佑修的是“人”字,今天修的是“高铁”字。
2019年,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全线通车,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自动驾驶、车站无纸化、隧道智能监控,这不是升级,这是换代。
而且,站点设置直接“对标”旧线一一对应,部分新车站甚至建在旧址旁边。
比如清河站,现代玻璃建筑,离老清华园站只有几公里;比如八达岭长城站,建在山体之下,全线最深,地下102米,相当于30层楼,直接连通长城景区。
谁都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高铁,这是中国向世界证明技术实力的一条线。
背后技术,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智能运维系统、自主制式的CR400AF型动车,全程无外援,没有一颗螺丝钉依赖进口。
而且它不仅是高铁,还是冬奥会指定线路,张家口是滑雪场地,北京是主会场,两地之间这条高铁,成了“奥运动脉”。
当年詹天佑被讽“中学毕业生造铁路”,今天中国工程师,用无人驾驶动车横穿燕山,时间压缩到47分钟,票价不到一百元。
这对百年前,那些拿命挖隧道的工人来说,几乎是另一个世界。
但这一切,后世没有忘记他们。
在清华园站,墙上刻着一行字:“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在八达岭遗址公园,每年有上千场中小学生参观教育活动。
有人问孩子们,谁是詹天佑?他们说:那个修铁路不靠外国人的人。
精神这东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你把它放在历史里,它会沉下去;你把它放在人群中,它就活过来了。
京张高铁沿用的线路编号,是JZ001,京张铁路,编号001,开头的那个1,至今没人敢动。
它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长的,但它是第一个不靠洋人修出来的。
詹天佑拼出的是一条路,更是一种骨气,铁路停了,但精神没停。
从“人”字到高铁,我们没忘,也不能忘:中国的路,得靠中国人自己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