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地球已存在46亿年。与之相比,自1970年兴起并确立下来的世界地球日,放在地质年代的衡量尺度上,存在的时间不过须臾。但就是在这样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之中,人类却已经深深地重新理解与地球的共生关系。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也汇聚形成一大类专门的学科: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又名geoscience)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及其衍生学科。

地球科学也是一门跨越时空维度的学科,其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深层的联结——从板块运动塑造大陆的轨迹,到季风循环影响生态的韵律,地球系统的每一次脉动都在编织万物共生的网络。

今天正值第56个世界地球日,我们希望借此契机推荐7本关于地球的书籍给大家。

畅想20亿年前,在深海热液喷口处的涌动之中,古菌与细菌正在发生一次不可思议的结合。

当有人拾起一块纹路粗糙的矿石,当目光扫过地图上的等高线,当雨水裹挟着古老的记忆穿过千千万万年——我们正共感着地球的呼吸。

确立地球日的意义,在于不断提示大家意识到,所有生命都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一份对地球运行规律的理解,每一次地质思维的散发,都在为未来的可持续性积累可能。

世界矿物图鉴

[丹]奥勒·约翰森 / 著

刘衔宇 /译

2025 年4月

→ 给矿物迷的实用寻宝手册


方解石,产自英国德比郡。

是否还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地质」这个概念?

大概是从一块石头开始。


本书是丹麦哥本哈根地质博物馆前策展人奥勒·约翰森(Ole Johnsen)基于博物馆中珍贵的矿物藏品和他的私人藏品编写的一本介绍矿物的图鉴。

本书主要面向热心的业余矿物收藏家和爱好者,不仅限于专业的矿物学家。所以对于那些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私人收藏吸引力较小的矿物,如部分黏土矿物,书中采用略微简化的介绍方式,但不失精准,同时便于理解。

《世界矿物图鉴》以此为标准收录了500余种矿物,配以详细介绍。不仅展示了矿物的浩瀚多样,也通过显微与宏观的双重视角,向读者呈现了矿物内部有序结构所带出来的奥妙。

图鉴部分以600余幅极具代表性的矿物标本及其晶体结构高清彩图搭配对矿物性质的文字描述,综合介绍了每种矿物的名称和品种、结晶学特征、物理和化学性质、鉴定特征及产地等关键信息。


本书附表整合了矿物的基本信息,适用于快速查询检索。全书全彩印刷,小开本更方便外出携带,是一本适合应用于野外矿物观察与识别的地质图鉴,可作为对矿物和宝石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的野外使用指南。

太阳、地球、生命的起源

[法]米里埃尔·加尔戈 、埃尔韦·马丁、普里菲卡西翁·洛佩-加西亚 等 / 著

冷伟、梁鹏、林巍 等 / 译

2025年3月

→ 重构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X 射线波段下的太阳

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吗?为什么是地球上孕育出了生命?

太阳如何诞生?地球又如何形成?地球怎么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如何定义“生命”?

最早的生命形式又是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出现的?

这本书将解答以上所有问题。


本书改编自特刊书《从太阳到生命:地球生命起源编年史》,由二十多位国际专家合著,国内权威学者团队合译,是目前国内外天体生物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从45.7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至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将地球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串在一条时间轴上,涵盖包括太阳诞生、地球形成、晚期重轰击、最早生命形式的出现等14个重大事件,搭配300余幅图片和20多个特色专栏,让时间长河变得清晰可见。


14个关键瞬间、300张珍贵图片,跨越40亿年的地球起源和地球生命诞生的故事,搭配全彩印刷与精致装帧。无论你是科学爱好者,还是专业学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奇妙的「人类史前瞬间」。

垂向时间

[美]马西娅・比约内鲁德 / 著

林葳 / 译

2024年7月

→新鲜出炉! 2025年第二十届文津图书-科普类提名图书

→ 时间无处不在,过往并未消逝


夷平喜马拉雅山脉需要多长时间?

极地钻取出远古冰雪,封存其中的气泡如何揭示大气演化?

万物皆变,无物消逝。身处时刻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时间?又如何理解人类出现之前的悠久过往与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


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地质学也是一种镜头、一种思维模式,让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人类经验限制的方式见证时间。

像地质学家一样思考,意味着培养能将空间与时间收放自如的想象力,感受深时中地理景观之间的距离远近,洞悉众多地球过程逐渐进行并紧密结合的节奏,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类与地球历史的深层根源和密切关系,进而更明智地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地质学指出了一条折中之道,介于人类对自身重要性的自恋式骄傲,与人类对自身的渺小所萌生的存在主义绝望之间。」

动物去哪里

[英]詹姆斯·切希尔、奥利弗·乌贝蒂 / 著

谭羚迪 / 译

2021年11月

→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 以现代科技追踪野生动物轨迹的侦探故事


△“从地理视角看英国鸟类迁徙”

用GPS跟踪器在非洲追踪被盗猎威胁的大象,用记录磁场强度的项圈揭示獾在地下洞穴中的活动轨迹,让粘上传感器的海豹代劳传回南半球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数据……

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通过x,y,z坐标轴来表示,动物的位置也是如此。而随着卫星、雷达、DNA测序、红外相机、各类传感器和手机应用的出现,曾经只留在地上、空中和水里的物理痕迹,已经能通过这些设备传入计算机的硅基芯片。当野生动物研究者开始和工程师合作,人类对动物运动和去向的好奇心不再仰赖偶然事件和为数不多的人工记录数据点,而是能收集到数以十亿字节计的行为、生理和环境数据,再加以处理和分析。


本书由地理学家詹姆斯·切希尔和设计师奥利弗·乌贝蒂合作,通过可视化数据,带领读者见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通信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的小型化发展,如何让我们更近距离、更全面地追寻豹子、斑马、狒狒、鲨鱼、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踪,又如何通过动物传回的数据认识前所未见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保护地球。

改写地球历史的25种石头

[美]唐纳德·R.普罗瑟罗 / 著

周敏 / 译

2023年9月

→ 地质大发现及其背后的科学故事


每一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

本书精心挑选了25种动摇地质学根基、改写地球演化史的岩石、露头或地质现象,从经典露头到月岩再到彻底改变我们对地球运作方式认知的板块漂移,讲述了科学家如何化身“侦探”,透过这些石头,寻找关于地球历史的蛛丝马迹,拨开重重迷雾,侦破“地质谜案”。25个地质发现如同25块拼图,拼凑出地质史的全貌,串起地球的演化历程。


△ 纳米比亚的霍巴陨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陨石。它太大了,不能移动,所以人们在其周围建造了一座纪念馆

每个地质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作者无疑是讲故事的好手,他还为我们述说了老普林尼为了考察火山而不幸身亡,威廉·史密斯坐过牢,魏格纳为了证明“大陆偏移”葬身北极……他们倾其一生,执着如一,被质疑、遭诽谤,历经各种困难,才终于真相大白。


全书以先提出谜题后进行分析的问答形式,带领读者追随科学家的脚步,破解地质学上的重大谜团。

地理学与生活

[ 美] 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 费尔曼 / 著

黄润华、韩慕康、孙颖 / 译

2017年3月

→ 生活中应知晓的地理学常识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编绘的一幅精确的北大西洋洋底地图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 珠穆朗玛峰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电闪雷鸣

劳伦·瑞德尼斯 / 著

罗猿宝 / 译

2022年5月

用图像切入日常天气与气候议题的非虚构创意之作


这是一本关于天气的记忆之书,也是一本关于记忆的天气之书,它用一个个人类故事样本,通过铜版照相凹版蚀刻和感光树脂工艺,以马赛克式的图文叙事,拼贴出我们与自然时而和谐、时而冲突的漫长拉锯。


在平稳的庇佑下,不断新生、发展和消失的天气可以是人类遐思的镜像,气象的更迭通过生物的感官被察觉和体验,我们的心念与情绪也常常牵动其中。当业已适应的恒常被异常打破,突发状况加之应对措施的失灵会剧烈地击打现实。


不安侵蚀着安全的惯性,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下,人类要介入自然多深?破碎的精神怎样重新锚定坐标、整合自身呢?未雨可绸缪,危机之下也有转机。


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译者面对面采访作者劳伦·瑞德尼斯的番外,聊了聊天气,也谈了谈图像、色彩和版式所能唤起的体验与想象。

策划&编辑丨后浪科学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Myx20000721

-Fin-

更多资讯请点击

@后浪科学

@后浪科学

@后浪大学堂

@后浪图书

@后浪书讯

@后浪

@后浪图书旗舰店

天猫/淘宝搜索进店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