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段时间,陈宝国与刘芳菲现身大同。
他们的第一站不约而同选择了大同,这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
因为陈宝国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了,也很久没有新的作品了。
而与陈宝国同为“皇帝专业户”的陈道明,虽然也很少参与拍摄影视剧,却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
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呢?同为“皇帝专业户”,为何陈宝国会慢慢销声匿迹。
陈宝国的出道经历
陈宝国出生于北京,家庭背景也十分的普通,
之所以能出道是因为早期他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成为了当时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艺术生。
但是他与张光北,还有他现在的老婆赵奎娥,成为了同学,并且接受了系统化的表演训练。
陈宝国出道后的成就
毕业后的陈宝国参演电影《赵峰的迷雾》饰演刑警“赵欣”一角。
也是因为这部电影,陈宝国宣布正式进入影视圈。
两年后陈宝国主演了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
在剧中他饰演了叛逆青年“刘思佳”,并且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不小的奖项,一举成名。
随后他又参演了多部影视剧,如《无声地行动》,《一路顺风》等。
这也为他的形象和演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有了基础之后,他开始转变风格,出演了电影《暂缓逮捕》中的反派角色。
充分向各位导演展现了他的多面性。
随后在《老店》里饰演了清末的商人“杨全民”并且凭借该作品拿到了人生中第二个奖项。
不仅在影视圈中有他的影子,早期他还活跃在话剧舞台。
参演了《人生第一乐章》,《查理三世》等作品,这锻炼了他的台词和舞台的表现力。
但以上都不是他的高光时刻,后来他在电视剧《武则天》中饰演了唐高宗“李治”。
细腻的演绎了帝王的复杂,也是这部剧让很多观众对他有了印象。
还有《小井胡同》中又饰演了市井百姓。
通过饰演这些历史剧,年代剧,他变得沉稳内敛,为日后《大宅门》等经典作品埋下了伏笔。
别看他拍了这么多作品,拍摄过程中也是非常敬业。
曾经为了贴近角色减重数十斤或者增肥,甚至因为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导致视网膜永久性损伤。
但最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还得是《大宅门》,《汉武大帝》,《大明王朝》。
《大宅门》播出后,陈宝国被称为“中国版教父”,豆瓣评分9.4,含金量多高大家可想而知。
随后又因为经常出演皇帝,导致后面他和陈道明被大家一起称为“皇帝专业户”。
包括还有一些数不清的奖项,本以为这样的老戏骨会得到厚待,但没想到,陈宝国会被自己的言论反噬。
陈宝国被言论反噬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就有演员用数字取代台词这件事情询问了陈宝国的看法。
陈宝国毫不犹豫的评价陈:“这种做法不要脸”。
但理由是演员必须靠扎实的演技打拼,不能只靠外表。
同年八月,陈宝国在接受杂志专访时再次发难。
他表示亲眼见证某流量小花连最基本的台词都无法理解。
甚至需要找人代替才能完成哭戏的表演,他认为这样的演员严重损害了电影作品的质量。
并表示对这种行为是零容忍的。
这一发言在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他上纲上线。
也有很多人认为他作为资深艺人,有责任引导后生,但直言苛责不是最佳方式。
对此陈宝国也没有继续回应这件事情,只是他却默默的淡出了大家的视野。
但哪怕慢慢淡出,也仍被网友扒出了早期他与王雷的纠葛。
陈宝国与王雷纠葛
王雷戏霸传言后,有网友拔出来陈宝国早期的采访。
之前陈宝国与王雷合作过《最后一张签证》,并且把陈宝国气得不轻看起来。
在该剧的采访中陈宝国说:“在现场都是王雷带着我拍戏,其实这部戏最大的收获者是我,演了一个配角,却得到了主角的邀约,自己也是赚了”。
甚至哽咽落泪,对此网友只想说,陈宝国是懂说话的艺术的。
那陈宝国淡出大众视野后过的如何呢?
陈宝国淡退后的状态
隐退多年陈宝国过上了简朴的生活。
他不再出席娱乐活动,除非是比较重要的公益商演,否则其他都会谢绝。
对于外界的非议陈宝国不以为然,他淡出圈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他生活简朴,对食物不挑食,尤其喜欢家常菜的味道。
每顿饭菜都是其妻子亲手做的,他最爱吃妻子做的红烧肉和炖鸡。
他从来不靠吃补品或运动来保持健康,而是以正常吃饭为主。
虽然身材略有发福,大拿精神状态很好,与妻子和和美美。
也可以说过上了让很多人都羡慕的生活。
那陈道明呢,当年与陈宝国一起被称为“皇帝专业户”。
为什么陈道明如今还活跃在大众视野,陈宝国却销声匿迹了。
其实陈宝国与陈道明之间做出的选择不同,如今的现状也不同。
但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自己内心觉得对的选择。
所以陈宝国和陈道明的差距,其实不只是演技,而是选择。
总结:
其实不止陈宝国,陈道明很多实力派演员也在面临类似的困境。
他们必须选择适应娱乐圈的变化或坚守自己的演艺追求。
但与娱乐圈商业化的不断深化相伴随的是话题效应和流量明星的崛起。
这好像已经成为了现如今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很多制片方和投资方都更倾向于那些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小鲜肉”合作。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粉丝效应来提升作品的关注度和热度。
但这些年轻演员的演技和专业素养存在不足,有些甚至需要数字代替台词。
这让一些老一辈演员和编剧感到愤怒与担忧。
越来越多实力派演员无声无息的离去,也反映出了娱乐圈内的一种不平衡现象。
紧张的演技和专业的素养好像逐渐被商业化和流量取代。
但其实影视圈需要的不仅仅是追求短期的流量效应。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