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过,在淮海战役中,粟裕立了第一功。而后人一提起这场战斗,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粟大将。
但实际上,这场战役还有一位幕后功臣,并且他的功绩并不亚于粟裕……
艰苦的从军路
此人就是我国开国功勋刘瑞龙同志。
他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常年遭受地主的压榨与剥削。他刚出生没多久,他的父亲便因为不堪生活的重负,病累而死。
所幸他的母亲是一位性格坚韧,能吃苦耐劳的女人。为了将儿子拉扯大,她没日没夜地下地干活,咬牙将他送进了学堂。
刘瑞龙明白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小便在学堂中埋头苦读,发奋学习,最终考上了南通师范学院。
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的心中却始终惦记着家乡受苦受难的乡亲们。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旧社会现状,让广大劳苦人民都翻身。
在读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关于我党的进步书籍,并开始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到了1927年,由于表现出色,他正式被吸收入党。同时,这一年也是国内最为动荡的一年,大革命失败了,我党也遭到了敌人的打压和抓捕。
在这种危难关头,刘瑞龙怀揣着一腔热血回到了家乡。他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始从事秘密工作,发动群众解放思想,进行革命。
随着革命经验的积累,他也逐渐转到了战斗岗位。1930年,他与张爱萍、李超时、何昆以及黄火青等优秀革命同志一起创建了红十四军。
此后,他陆续指挥了几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解放了上百个县城。
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后,由于有文化的干部稀缺,刘瑞龙便临危受命担负起了政工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数万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第一次尝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滋味。
而我党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队伍中。
但好景不长,随着我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敌人也产生了深深的忌惮。不久后,国民党便调集重兵,不断对我军进行围攻。
最终,由于敌众我寡,我军不得不从根据地撤离。
艰难的战斗年代
1933年,22岁的他被派到了川陕根据地,开始担任陕南红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年轻军级首长。
在他的运作下,战士们的政治思想进一步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1935年,在敌人的重重围攻下,我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而刘瑞龙也跟随红四军踏上了漫漫征途。
到了1936年,全军顺利抵达陕北后,他又跟随西路军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计划。
然而,我军刚一进入甘肃便遭到了马家军的疯狂袭击。在一番浴血奋战后,队伍最终还是因为兵力悬殊,再加上环境恶劣,没有后援被打散。
刘瑞龙带着几十人突围到祁连山,与敌人周旋了两个月,但最终还是被当地民团发现,将他们送交到马家军的手中。
在这段期间,他受尽了折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不愿透露组织的一丝信息。
之后,他又在狱中成立了秘密党支部,与同志们互相鼓励,互相打气,并且约定好绝不暴露真实的姓名和身份。
为了增强大家的斗志,他每天利用放风的时间,在地上刻画“坚定”二字互勉,并互相传唱《苏武牧羊歌》,以此相互鼓励。
在他的组织下,众人团结一心,谁也没有向敌人屈服。
所幸他们的坚持没有白费,在党中央的积极营救下,他们成功被释放出狱,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经历了重大变故的刘瑞龙,革命意志更胜以往。从此,他便将生命置之度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后勤能手
抗战开始后,他开始担任淮海区军政党委员会书记,开始致力于建设一个让群众满意的“廉洁民主政府”。
彼时根据地刚遭受日伪军的侵略与轰炸,已经是满目疮痍,恢复工作远比想象的更加艰难。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刘瑞龙上任后便开始没日没夜地待在办公室。他不仅每天要想办法解决各地的民生问题,还要时刻监督干部们的行为规范。
他立下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干部们涓滴归公,不用一点来路不明的钱,不浪费国家的一文钱。
而对于群众自愿捐献的物资,则全都交给军队,或者兴办小学。
为了更好的了解基层情况,刘瑞龙在百忙之中会抽出固定的时间到乡亲们的家中进行探访、调研。而每一位乡亲的话他都听进了心里。
有一次,一位百姓说一看到干部们骑着马到处跑来跑去就有点害怕。
原本这位老乡只是随口一提,但却引起了刘瑞龙的重视。从那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骑过马,每次下乡都只是步行。
为了根据地的建设,刘瑞龙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的工作让他收获了百姓的一致好评,但也让他的身体出现透支。
有一次,盱眙西高庙区委书记杨寒过来汇报工作,突然见到他头上戴着一个银白色的金属环。
对方百思不得其解,一问才知道,原来刘瑞龙因为长期工作累出了头痛病,但因为医疗条件落后,他只能靠着戴头箍来缓解。
众人得知真相后大为触动。而刘瑞龙也因为这种认真负责又忘我的工作精神得到了中央的赏识。
解放战争开始后,刘瑞龙又担任了华中北线后勤政委、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等职务。
在苏中、涟水、淮海以及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刘瑞龙都直接指挥了支前工作。
当时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线,基本战斗规模有多大,后勤的规模就要更大。
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其后勤组织工作之复杂,乃世所罕见。
淮海战役发起后,战情接二连三发生变化,围过来的敌人越来越多,战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机关也根据战情的发展而不断转移,为了承担巨大的工作量,刘瑞龙便按照“一兵三工”进行计算,并大力发挥群众力量。
不管情况有多危急,他总是有办法保证物资充足。
当时刘瑞龙这个后勤干部可谓是个“空军司令”,身边只有一个秘书,两个副手再加两个警卫员。
重要决策基本要靠他一个人完成,可见他工作的精干和高效。
战斗到最后时,敌人的物资已经全部用完,即使是使用飞机投掷物资也只是杯水车薪。但刘瑞龙却始终保证着我军有源源不断的军需。
甚至后来连陈粟两位首长都曾肯定过,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没有后勤的保障,战斗的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
建国之后他便开始担任华东局农业委员会书记,继续奋斗在人民一线。
虽然战斗年代过去了,但他始终保持着克己持家、廉洁奉公的工作态度,不管是亲属还是朋友,只要是送礼,他都一律谢绝。
而他这种朴素清正的家风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儿女。后来他的二女儿刘延东也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成为了国家副总理,官至副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