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一同托举出
“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
属于青春的篮球故事才刚刚开始萌芽
继上海赛区比赛之后
这个四月
浙江赛区战鼓再擂
今天,小体将为你讲述
珍藏在上海体育博物馆里的青年体育故事
基督教青年会篮球比赛奖杯 1937-1938
在上海体育博物馆内,珍藏有一座基督教青年会篮球比赛奖杯。这座已有80多年历史的奖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运动员投篮姿态,身形矫健,姿势完美,动作协调。雕像的头发、衣服、鞋子都经过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完美地把体育与艺术相结合。运动员脚下是奖杯的基座,基座占据了整体几乎三分之二的高度,这让位于上面的运动员造型更加雄壮高大。基座最上面有浮雕橄榄枝,下部有“基督教青年会冠军1937-1938”等字样。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就是从基督教青年会开始的。1876年,第一个青年会在上海成立,随即在全国各地都相继成立了青年会。彼时,青年会最初的会址在北苏州路17号,1906年在四川中路599号建造新会所,后称“第一分会”。1939年在四川中路630号成立“第二分会”。
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的成立,使得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基督教青年会富有体育传统,1908年,体育部成立,开展篮球、排球等运动,篮球便是由当时的基督教青年会带到上海,后被列入教会学校和大学的教学内容。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在我国传播西方体育。而教会学校则一般设有体育课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在1890年就举行了运动会。
青年会大楼内的体操训练
圣约翰大学内景
上世纪30年代,基督教青年会又在八仙桥建成了新会所,这是一座中西式混合的建筑物,有九层大楼,在当时是远东最大最漂亮的青年会会所。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旧影,这里曾设体育部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立面中部采用泰山面砖装饰,檐口下有斗拱与彩绘,屋顶铺设蓝色琉璃瓦,被很多上海人亲切地称为“上海的大前门”
大楼内部设备新式完善,有寄宿舍、大菜间、茶室、交谊厅、图书馆、弹子间等。底层是体育部,有更衣室、淋浴室、健身房、举重房、办公室及露天临时运动场。会址地处商业和住宅区的适中地点,交通方便,居民云集。新所开放后,会友接踵而至,利用会所设备从事各种宗教、文教、文娱体育活动,很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
1946年,中国拳击运动先驱周士彬在青年会击败白俄罗斯运动员巴利克夫
值得一提的是,八仙桥青年会在中国体育史上也有其独特地位,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赛,刘长春“单刀赴会”传为佳话。当时日本侵略者策动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赛,刘长春发表声明拒绝,在得到张学良将军8000银元资助后,他秘密从东北来到上海,正是下榻于八仙桥青年会。1932年7月5日,时任上海青年会总干事的黄仁霖先生在八仙桥青年会九楼招待各报体育记者,报告此次选派代表出席奥运会的经过。7月8日,刘长春搭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从黄浦江畔出发,前往美国参赛。因此,说八仙桥青年会是刘长春奥运征途启航的地方,绝无不妥。
1932年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开幕式中国队入场,执国旗者为刘长春,其后为沈嗣良
1936年,中国派出庞大代表团赴德国柏林,第二次参加奥运会,那次的中国代表团也是从八仙桥青年会出发的。当年的6月24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八仙桥青年会召开欢送大会,奥运代表团总领队沈嗣良发表答谢词“此次出国责任重大,相信我等能各尽力量,一举一动表现我中华民族之高尚品质,并有优良成绩之表现,不负各界期望,以慰于国人……”
长久以来,基督教青年会以“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培养青年人为社会服务。1984年,青年会大楼改造,体育馆拆除,青年会大楼作为体育设施的历史也告一段落,至今已有40多年了。它是中国体育奥运征程起步的地方,也是近代上海众多赛事的举办地,同时作为上海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培养了众多体育人才。
部分文、图:黄浦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