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梅—库尔斯克作战方向上,俄乌两军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部署重兵;直到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后,双方才不断加码,各自保持了数万兵力量级的作战兵团。

如此多的兵力当然需要集结、抽调才可形成,毕竟在1000多公里战线上,俄乌两军均没有太大余力随随便便就能掏出几万机动兵力来。

乌军所使用的部队主要是从哈尔科夫北部转来,因为在俄军重新开辟“哈北”战线后,乌军想要反推回去,所以在这里集结了不少机动力量。

但只有这些兵力显然还不够,为了增强突击力量,乌军后续又从各条战线上抽调精锐(尤其是重装和特种部队),才将库州作战的阵容充实起来。



而俄军方面除了将国内的闲散兵力和新军调来堵漏外,后续重点抽调空降军、海军步兵,来源主要是扎波罗热、恰索夫亚尔、塞弗尔斯克方向。

当然,除此之外也抽调了个别陆军战斗部队——比如说来自赫尔松的第34(山地)摩步旅。

第34摩步旅隶属于俄军南部军区第49集团军,在俄乌战争初期曾编成在南部集群建制内参与了北上赫尔松的攻略战,占领了大片区域。

在乌军发起赫尔松反攻作战后,俄军退守第聂伯河东岸,俄军新编组了第聂伯集群负责赫尔松河防和扎波罗热的作战。

第34摩步旅此后便蹲守河防线,一守就是两年多时间。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乌军虽然发起过克林基强渡作战,但这里不是第34摩步旅的防区,所以该旅的任务并不算艰巨;当然,实际上也也不太危险,只要提防乌军的小股侦察兵渗透以及零星的炮击、无人机打击即可。



因为作战任务不多,所以伤亡也不大,第34摩步旅的实力保存非常完整。

如果是就这么“混日子”的话,那自然也好,但随之而来的肯定是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的下降,这样的部队就“养”废了。

不过到2025年初该部调往库尔斯克战区后,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不仅防御作战得力,还在进攻作战阶段一举拿下了波格列布基等好几个定居点。

而在乌军库尔斯克出现大败后,为了挽回面子,乌军又调派精锐进攻别尔哥罗德州。

其实别看乌军似乎又开辟了一个新战场,因为别州开打的地界紧挨着库尔斯克州,所以这边实际算是库州的附属战场,乌军也没有从其他地方额外调兵,所使用的还是集结在苏梅的预备队。



但不得不说乌军是非常下“血本”的,动用的部队也很精锐,其中既有唯一的美械重装旅——第47机步旅,又有目前进攻的主力——第33突击团、第225突击团。

因此,在乌军突击的阵容中可以发现大量的M2A2步战车,此外还有部分黄鼠狼步战车;乌军第47机步旅还冒险出动M1A1坦克来支援,不过被打掉一辆后现在是不敢再用了。

因为俄军在别尔哥罗德州的边境上也布设了龙牙、雷区障碍带,乌军为了求得突破,便加强了不少宝贵的工程车辆。

而且为了更有效的投放步兵,乌军也效仿俄军部队,给突击步兵配备了一部分全地形车参与越障突击作战。

因为俄军一开始在边境上没有野战兵力布防,所以乌军一度冲破了障碍带,并攻入了波波夫卡、德米多夫卡两座村庄,甚至一度冲下大半村庄。



但俄军随后调集了无人机和炮兵部队对乌军展开猛烈打击,在损失了大量载具后,乌军的持续补兵能力不足,俄军趁机投入地面步兵再跟乌军搏杀,又将乌军赶出了村庄。

最开始过来增援的俄军地面部队是第155海军步兵旅的人,随后该旅大概率只保留了无人机分队继续参战,地面部队很可能是回去休整了。

地面交战的主力,现在已经由第34摩步旅接替。

该部现在的打法挺有意思,它并不在战区砸上旅的主力,而是重点保持定居点的兵力存在。

因为乌军也在集火,所以该旅在定居点内的兵力也不多,主要是保持精干为主;乌军步兵如果进村的话,还是要认真打打的。

不过对于边境线附近野地、林地的乌军,第34摩步旅并未派出步兵积极清理,而是选择用无人机来慢慢清理。







这种打法就搞得对面的乌军很头疼:

直接撤走吧,那乌军在这部分别州区域的存在可就无了;但不撤的话,又很难攻入村内巩固下来,那这仗就打得很费劲。

而且关键这边的第34摩步旅并非俄军中的“上等马”,它在这边却欠着乌军第47机步旅、第33突击团、第225突击团这样的“上等马”。

对乌军来说长时间这么耗着是比较吃亏的,反倒因为给第34摩步旅送了不少战功,最后这个旅归建的时候可以好好跟赫尔松继续蹲坑的兄弟部队好好显摆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