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宁国市的中小学教师招聘中,计划招聘十四名教师。当笔试成绩公布时,令人瞩目的是,第一名的位置全部被女生占据,而在众多岗位中,只有一个岗位的第二名是男生。照此趋势发展,不出丝毫意外,今年恐怕一名男教师也难以招到。



男生似乎根本不再考虑报考教师这一职业,因为在这场竞争中,他们确实很难与女生抗衡。这已经是宁国市连续第三年出现“全女班”入围名单的情况了。

去年,隔壁的广德市情况更为夸张,在 82 名进入面试的考生当中,男生仅仅占据了 5 个席位。而在最终的录取环节,男教师更是全员出局。

有考生私下忍不住吐槽:“如今的教师笔试简直就像是文科高考,男生在背诵题、教案设计题方面天然处于劣势。还没开始考试,在卷面分上就已经先输了三成。”更为扎心的是,今年笔试成绩第二名的男生,其总分竟然比第十四名的女考生还要低 8 分。



某培训机构的老师透露了其中的内情:“当下教师岗位的笔试越来越倾向于教育学理论、政策法规的机械记忆。男生在备考时总是企图寻找捷径,而女生能够严格按照考纲,将整本《教育综合知识》手抄三遍。”

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局限于宁国市和广德市,而是正在向全国范围内蔓延。例如,在合肥的某所小学,去年新招聘的教师中男女比例达到了 1:9。在芜湖的某所中学,甚至出现了“语文组全是女教师,男教师只能在体育课上现身”的奇特景象。

某师范院校的教授直言不讳:“如今的中小学课堂快要变成女儿国了。有些小男孩一直到六年级都未曾接触过男班主任,导致性格都变得柔软了。”



然而,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争议确实如汹涌的潮水般随之而来。有家长在教育局的留言板上愤怒开炮,言辞激烈且充满担忧:“男教师都到哪里去了?我的儿子现在说话细声细气,做值日比女生还要积极!”这位家长的抱怨并非个例,反映出众多家长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男性教师榜样引导的深深焦虑。

教育专家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深层矛盾:“当前的教师招聘考试侧重于笔试,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控场力、应变力,而这些能力通过笔试根本无法考察出来。”比如,在课堂上突然出现学生冲突时,教师需要迅速且巧妙地化解矛盾,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这种应变能力难以在笔试中得以体现。



在这场看似激烈的“性别大战”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残酷的真相。去年,在全省的教师统考中,男性的报考人数与同期相比暴跌 23%。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揭示了问题的严峻性。多数人在看到历年的录取数据后,就直接选择了弃考。有放弃编制的男考生苦笑着说:“与其陪着跑当分母,不如去送外卖,至少骑上电动车,一拧油门就能往前冲。” 这种无奈的选择背后,是他们对自身职业前景的悲观预期。

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究竟是考试制度的不合理,还是社会观念的影响,亦或是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如今中小学教师招聘中性别失衡的局面?

传统观念中对于教师职业“女性更适合”的认知根深蒂固,影响了男性的职业选择。从社会角度分析,教师的薪资待遇在一些地区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男性在经济上的压力和期望。



对于男性成功的定义,往往侧重于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的职业,使得教师这一职业在男性眼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