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台雪超 高雅洁
在青岛这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有一种食材因其鲜美的口感和深厚的孝道文化底蕴,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亲情纽带,那就是沙子口本地鲅鱼。
沙子口地处青岛市崂山区东南部,这里海域辽阔,水质清澈,盐度适中,为鲅鱼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每年春季,随着海水温度的逐渐回升,洄游至青岛附近海域的鲅鱼大量上市,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期盼已久的春日美食盛宴。
鲅鱼订单纷至沓来
商户忙得不可开交
每年4月,当春风轻柔地拂过海面,青岛的鲅鱼捕捞季便拉开了帷幕。每当外出打鱼的数艘渔船满载而归,沙子口渔港码头都会呈现一派热闹的景象。
“沙子口捕捞鲅鱼上岸了!”随着一声呼喊,船员们动作麻利地打开船舱门,一箱箱活蹦乱跳的大鲅鱼被运送上岸,瞬间点燃了整个码头的热情。鱼贩们、商户们纷纷上前将大鲅鱼装满货车,不一会儿,近万斤鲅鱼便被抢购一空。
进入鲅鱼季,“西施牌”鲅鱼负责人董子艺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哎哥,你订的鲅鱼到货了,我给你装好随时来拿吧!”“王姐,你想要条10斤的?好,我给你选!”只见董子艺回复完微信,便提了一条新鲜的大鲅鱼放到电子秤上称重,接着录好视频给客户发了过去。从早到晚,董子艺的电话和信息不断,买鲅鱼的订单接踵而至,卸货、称重、装箱、加冰、打包、发货,几乎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
“微信里大多是老客户了,全国各地的都有,朋友转介绍的也很多,外地的客户我们就发顺丰,采购量大的客户也叫货拉拉来拉。现在鲅鱼供不应求,特别是十几二十斤的大鲅鱼,都是留给提前预订的客户。”董子艺与记者一边详细介绍情况,一边热情招呼前来店铺采购的顾客。
渔船随时会靠岸,订单随时会响起,从凌晨忙碌到下午,董子艺几乎一刻不得闲。
“像客户一个单可能就要打包100条鲅鱼,我们凌晨三四点就要来店里做准备。往年产量多的话,一条船能回来一两万斤的货,晚上12点、凌晨两三点去码头都很正常,什么时候卖完了我们什么时候休息。”连日的忙碌,并没有让董子艺憔悴,反而是让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将鲅鱼销往全国各地。“一般下午两三点,鲅鱼就全卖光了,平均一天卖1000多斤,近些天来,最多的一天卖了1500斤。”
订单纷至沓来,“西施牌”鲅鱼也研究开拓线上市场。作为合作人的王书禹除了在水产店里忙活,还专门报名了抖音直播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未来我们的直播也会和我们的品质鲅鱼一样,走高端、专业化路线,争取一炮而红。”王书禹介绍。
本地鲅鱼肥嫩丰腴
二三十斤“威风凛凛”
沙子口本地鲅鱼声名远扬,根本不愁卖。那么,市民口中的“本地鲅鱼”与普通鲅鱼到底有何不同?
据史料记载,早在数百年前,沙子口的渔民们便掌握了捕捞大鲅鱼的技巧,并将其视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鲅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它们冬季会游到外海越冬,次年开春随着水温逐渐回升,开始向北洄游。到了4月,鲅鱼会洄游到潮连岛海域以内,包括青岛沙子口附近的海域,在这里产卵、索饵。因此,沙子口鲅鱼是在黄海冷水海域经过长时间的生长和洄游,最终到达青岛沙子口附近海域。
由于沙子口海域的水温较低,营养物质丰富,这为鲅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使得沙子口鲅鱼的肉质更紧、口感更好。
“沙子口当地鲅鱼属于蓝点马鲛鱼,躯体呈流线型,鱼身笔挺,背部有清晰的蓝色斑点,肚皮是珍珠白色,在阳光的直射下,身体中间的侧线泛着蓝绿荧光。相比之下,外地鲅鱼鱼背是灰黑色,鱼肚雪白,鱼背与腹的颜色界限分明,很容易区分。”崂山区水产商会秘书长曲同飞介绍,每年春季,大鲅鱼随着暖流洄游至此,此时的本地鲅鱼肥嫩丰腴,正是一年中最美味的时节。
对有经验的老饕来说,新鲜的鲅鱼极好分辨:鲅鱼背面泛着绿光,腮是鲜红的,眼是锃亮的,打眼一瞧,身形肥满、色泽鲜亮,全身呈青蓝色;用手按一下,触感结实有力,随便拎起一条都能感受到挺拔而富有弹性的手感。二三十斤一条的大鲅鱼摆在摊位上,“威风凛凛”。
截至4月22日,沙子口渔港最大的一条鲅鱼重达30斤,立起来和成人肩膀齐平。此消息经鲅鱼“西施”董子艺在朋友圈发布,这条“大块头”便被市南区八大湖的于先生预订了。
食客尝鲜菜色丰富
端上餐桌回味无穷
勤劳智慧的青岛人,将鲅鱼烹饪成了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形成了独特的鲅鱼饮食文化。
煎鲅鱼、烧鲅鱼、熏鲅鱼、鲅鱼丸子、鲅鱼饺子、鲅鱼酱等等一系列菜品被端上了餐桌,成为春季不可或缺的家常美食。
在位于沙子口街道九水东路的单家老院,有八道和鲅鱼相关的菜品。从这里出发驱车5分钟,便能到达沙子口渔港码头。每天老板都会采购200斤左右的新鲜鲅鱼,供食客享受到春日限定“鲅鱼宴”。
鲜炖鲅鱼,只需将新鲜捕捞上岸的鲅鱼简单清洗,再加入甘甜清澈的崂山山泉水慢慢炖煮,就能最大程度保留鲅鱼的鲜美,让鱼肉更加嫩滑,汤汁醇厚,回味无穷。
家常烧鲅鱼,用葱姜蒜爆锅后,佐以最简单的酱油、料酒、八角等调料,外加花雕酒,烧40分钟以上,既能保有鲅鱼的鲜味,又能激发独特香气。还能根据个人喜好加入蒜薹、茼蒿、豆腐等配菜,不仅美味,还寄托了吉祥的寓意。
香煎鲅鱼,将新鲜的大鲅鱼去头保尾,鱼身切段,裹上面粉和鸡蛋液,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吃起来表皮酥脆,内部鱼肉鲜嫩,层次分明。
单家老院负责人杨军介绍,鲅鱼丸子汤采用鲅鱼的中腹部,将鲅鱼剔骨、去皮后加入葱姜花椒水、鸡蛋清,人工搅动40分钟,才能将鲅鱼丸子做出嫩滑的口感,吃起来和果冻一样。而沙子口的鲅鱼水饺,白嫩多汁的鱼肉包裹在面皮之内,咬上一口,鲜香四溢。
“随着季节变化店里一共有四套菜单,春季是鲅鱼最好吃的时候,很多客人到店必点春鲅鱼,周末人流量有四五百,进入五一假期人还会更多,能达到上千人。”杨军介绍,好味道必须来源于好食材,再配合上具有20多年做海鲜经验的厨师,鲅鱼才能成为餐桌上的“明星”菜品。
不仅能现做现吃,当地餐饮企业还研发出了鲅鱼酱等延伸产品。“经过去骨、去皮、熬、炒、装瓶、销售等工序,一瓶鲅鱼酱的成本将近10元,我们在线上卖19.9元两瓶,可以说是不挣钱,只是为了回馈客户拉人气,让大家品尝到鲅鱼的新产品。”杨军说道。
鲅鱼跳、丈人笑
连接亲情
沙子口鲅鱼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因其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更因为其在渔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在青岛地区,有着“鲅鱼跳、丈人笑”的民俗传统。每年春季鲅鱼上市时,青岛的女婿们便会精心挑选最鲜活的大鲅鱼送给岳父岳母,以表孝心。
在众多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有一则孝道传说尤为动人。相传,岛城开埠之前,一位老人收养了孤儿小伍,并将女儿许配给他。有一年春天,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际想吃鲜鱼,可天公不作美,当天风大浪急。尽管小伍冒着生命危险出海了,但还是没赶在老人咽气前带着鱼回家。老人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绝,抱头大哭,之后把鲜鱼做熟后供在了老人的灵前。从那以后,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坟前供上这种初春刚捕到的大鱼,并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罢了,罢了”为这种鱼起名为“罢鱼”,即现在的鲅鱼。人们从小伍的经历中得到启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时候,一定要让老人把想吃的东西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鲅鱼。于是,春天送鲅鱼孝敬岳父岳母就这样积久成俗,流传至今。
“前两天有个城阳的客户拉走了18条15斤以上的鲅鱼,除了送给自家亲戚,还帮朋友带了几条。”董子艺介绍,缘于习俗,每逢春季,有着“鲅鱼之乡”美誉的沙子口自然人流如织。在人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礼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而老人们收到鲅鱼时,脸上洋溢的笑容,也让这个传统习俗充满温情。
赋能文化、产业双升级
擦亮沙子口生态新名片
作为渔家文化中的独特美味和现代渔业中的产业新星,沙子口大鲅鱼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现在,鲅鱼节以及“鲅鱼之礼”所承载的孝道文化更成为岛城一道浓浓的人文风景。
每年春鲅鱼上来后,沙子口街道都会积极组织开展“鲅鱼之礼”活动,给社区的百岁老人以及敬老院老人送去新鲜的头茬鲅鱼,给老人们尝鲜。在这样的氛围下,街道的“孝亲敬老”文化也不断升温。
目前,沙子口鲅鱼礼已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沙子口街道以鲅鱼节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以节庆活动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如今,“沙子口鲅鱼”已经正式注册商标。根据此前发布的数据,沙子口鲅鱼被送往全国20多个省市300多个城市。每年从沙子口渔港上市的鲅鱼有数千吨,占整个青岛市场销量的70%以上。
今年沙子口鲅鱼节延续 “鲅鱼礼俗、传承孝道”主题,进一步丰富节庆内涵。从4月中旬持续至5月底,共推出四大板块系列活动,分别是:“好地方 好作品”“好地方 好时光”“好地方 好味道”“好地方 好乐趣”。在此期间,街道推出了三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让市民游客来到美丽的沙子口,观山海,品文化。另外,为了响应“体重管理年”号召,突出“鲅跃山海•文启新潮”的节日特色,街道还在流清湾乡村体育公园组织村ba,萌娃篮球趣味赛和亲子趣味运动会,在东麦窑举办拉大网活动。
“今年我们深入挖掘沙子口街道鲅鱼文化内涵,推动非遗技艺、传统渔俗与现代文创结合,打造‘沙子口鲅鱼’文化IP,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创新更多沉浸式、融合型消费场景,吸引市民游客深度参与,带动当地消费持续增长。”沙子口街道宣传统战委员梁太宏介绍,一节带动一产业,一节赓续一文化,在鲅鱼节庆的赋能下,沙子口将从“节庆打卡地”向“文旅综合体”升级,塑造“生态旅游”新名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