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言实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竹匠》,以宜宾蜀南竹海为经纬,铺陈出24.4万字的非遗传承画卷 。小说主人公许悠然为撰写非遗论文,偶遇竹匠杜方知,二人从一根竹篾的剖丝技法聊到《考工记》的“天时地气”理念,揭开竹编工艺从“指尖技艺”到“心头记忆”的蜕变密码 。书中18章故事,既有对刮青、分篾等工序的细腻刻画,更透过年轻视角诠释“守艺难,传艺更难”的时代命题 。
作为开江县作协理事,卢德燕(笔名慕十七)始终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其前作《大江鲟影》以长江生态保护为切口,《蜀绣》描摹非遗匠人的命运沉浮,此次《竹匠》更将竹编技艺与青春成长交织,被评论界誉为“非遗三部曲的华彩续章”。书中杜方知工作室墙上的箴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恰似作者创作态度的写照——以文学之力,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当机械制造冲击手工艺,年轻的卢德燕(慕十七)将目光投向蜀南竹海。用指尖翻飞的竹丝,来呈现文化传承的微光,更是 技艺的温度, 青春的接力。
“我想让年轻人看见,传统手艺里藏着山河岁月。”定居开江的她,用《蜀绣》《薪火》等现实题材小说,让非遗故事走进更多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