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一个老人过世,这是一件大事,子孙悲痛不已,亲戚朋友都赶来,也陪着默默流泪。
村里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抬棺材、做饭、挖墓地等。
从老人过世到落葬,也许要耗费五六天时间,吃流水席几十桌。
经历过传统的落葬仪式,再去看当下的一些家庭,老人过世了,不摆酒席,也少通知亲戚朋友,就很是诧异。
当我们细细分析,就会发现,简简单单才是福。
01
本地移风易俗,大家坚持丧事从简,尽量火葬。
这些年,我们在移风易俗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见到了效果。
很多人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越发认同一句话:“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
与其在老人过世后,大操大办,耗费好几万,不如老人在的时候,用几万块钱,改善生活,治疗病痛。
只要尽孝到位了,老人活着的时候,有尊严。那么老人过世之后,再如何安排,不是那么重要了。在面子和里子之间,没有必要爱面子。
尤其是这几年,火葬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从土葬到火葬,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要求。
土葬需要一大群人帮忙,火葬有了自家几个人,就可以办妥。
我的一个同学,一家人都从农村,搬到县城居住。
同学的父亲过世后,选择了火化。然后,一家人在农村老家的菜园里,就把落葬的事情办妥了。没有一个村里人参与。
同学到底的孝顺,还是不孝顺?众说纷纭。但是同学却心安理得地说:“父亲在的时候,兄弟姐妹都尽心照顾,父亲生病了,大家都主动掏钱。他人的看法,没必要在乎。”
事实上,火化之后,选择公墓,就更加便捷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把落葬、立碑等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并且速度也很快。
移风易俗,把老人的子孙,从繁琐的落葬仪式中解脱出来,轻松多了。
02
习惯了“你不麻烦我,我不麻烦你”,减少人情世故。
在一些自然村落里,大家约定:“任何一家,有老人过世,所有的年轻人都要来帮忙,哪怕是外省打工的人。”
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了,要凑齐一个落葬的队伍,是很难的。不约定成俗,恐怕做不到了。
但是你想过吗?村里一年有五六个老人过世,在远方打工的你,就要请假五六次,不远千里赶来,参与落葬。
这一年请假五六次,一路上的开销,你能够接纳吗?万一请不到假,你又该怎么办?
换一个角度看,你家有老人过世,村里的年轻人都要请假,你于心何忍呢?
大家参与落葬,其本身也是“礼尚往来”——昨天你帮助了我,明天你家有事,我也帮助你。
葬礼上,大家也会随礼,还要列出礼单。其本身,也是“交换”——今天你随礼多少,明天你家有老人过世,我要还礼。礼数是差不多的,不能偏差太大。
俗话说:“钱债易还,人情难还。”
你家有老人过世,通知了很多亲友,还有村里人,也摆了很多的酒席。但是你却发现,自己欠下了大量的人情债,以后都是要还的。
也许你收了好几万的随礼钱,但这些钱,都不会属于你,都要还回去。
如果你每次还礼,还要人亲自到场,这可能让你很烦恼,也占用很多时间。
本着“怕麻烦”的心态,你选择了“少待客”的落葬模式。你坚持不麻烦他人,他人也不好意思麻烦你。感情是相对的,冷漠也是。
就算是土葬,需要劳动力,你还可以花钱,请专业的队伍。这人情世故就少多了。
03
家中经济困难,尽量把钱财留给活着的人,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你有没有算细账,一次轰轰烈烈的葬礼,花费可以达到十万以上。
连续几天放鞭炮,买豪华棺材,做大墓碑,修从家到墓地的路,请人戴孝等。稍微动一动,钱就花掉了。
普通的家庭,感觉压力很大。老人过世后,都不知道怎么办。
如果家庭很困难,还要举债办理葬礼,这和古人“卖身葬父”没有太多区别。
为了不负债累累,很多人一咬牙,把葬礼变得很简陋。前前后后,花几千块就够了。
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家庭,儿女是单身汉、五保户,离婚带娃的人,或者儿女之中,还有人在读书。这样的情况下,操办葬礼,无疑是雪上加霜。
只要舍去了面子,那么大家凑一点钱,落葬就完成了。大家也不负债,以后的日子,也过得容易一些。
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看到有苦衷的家庭,我们真的不要去指责。如果你有心,就默默地给他们一些经济帮助,也不要他们回报,就是去现场吃顿饭,都没有必要。
04
哲学家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生死是一个轮回,老人过世了,子孙还要活得好好的。
千万不能因为老人过世,就拖垮了子孙的生活。
只要活着的人,都轻轻松松,平平安安,那么死去的人,在天国,也会倍感欣慰。
朋友们,尽孝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丰富自己的良心,温暖老人的余生。
落葬的过程中,减少吃喝,忍住悲伤,避免麻烦,这是应有之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