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车哪有车坐”
“不加价我怎么赚钱”
“打谁的车都是要加的,不加价永远打不到车!
4月20日
一名女乘客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
当天她从广西柳州市三江南站计划
乘坐网约车前往柳州市程阳八寨景区
连续被几辆网约车要求临时加价
司机普遍要求额外支付50至80元费用
甚至声称“不加价永远打不到车”
据了解,三江南站至程阳八寨景区驾车约25至28公里,用时约40分钟,且两地间无直达公交,中途需要步行约10分钟换乘,全程用时约1小时40分,根据车型不同,费用为48.9元至75.7元不等,而实际路程需40分钟且返程空载,导致运营成本难以覆盖,当地不少乘客表示“几乎所有的网约车都是另外加价”。
有人认为,如果司机认为平台给出的价钱不合理,应向平台沟通反馈,而非要求乘客私下加价。平台若将相关费用在打车前注明,乘客就可以拥有选择权来决定是否乘坐。现在这样由司机私下临时要求加价至3倍的车费,很不合理。
也有网友认为,此事不是司机的问题,而是平台的问题。该网友称:“平台单程几十公里才给几十块,而且去那个地方很少有回程,司机不接就没有生意,接了就亏本。”
对此,当地交通运管局表示,将依法以法规对涉事网约车司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监管不到位的相关网约车平台进行约谈,并责成平台加强常态化管理。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司机与平台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类似情况近期在西双版纳、上海亦有发生,前两天一则“游客打车遭临时加价并拒载”让西双版纳冲上热搜,最近交通局长亲自道歉,网约车司机被顶格处罚并停运学习7天;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吐槽在上海虹桥枢纽叫网约车时常被要求支付停车费,司机和乘客都认为自己不该承担这笔费用。种种事件都反映出行业普遍存在的定价机制缺陷。然而,这种转嫁成本的行为直接侵害了乘客的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严重损害旅游体验。
网约车加价乱象是行业发展阵痛的缩影,既不能简单归咎于司机逐利,亦不能仅靠罚款根治。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短期来看,三江县已对涉事司机严肃处理并约谈平台,同时开展行业排查与投诉宣传,但长远需推动平台优化定价算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平衡司机收益与乘客负担。例如,对偏远路线或特殊时段可设置合理的附加费并提前公示,避免司机私下议价。乘客亦需增强维权意识,通过12328等渠道及时举报违规行为。
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业态,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责任、政府监管与市场规律的有机统一。唯有破解“司机亏本接单-违规加价-乘客投诉-处罚乏力”的恶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行业服务升级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