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与沟壑纵横的河道,曾是德州留给外界的刻板印象。这座因运河而兴、因黄河而名的城市,似乎从未被贴上“旅游胜地”的标签。然而,近年来这座“九达天衢”之城,正以文旅之名,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平原腹地,掀起一场静默的突围。
从“两河牵手”到全域贯通
黄河的雄浑与大运河的婉约,在德州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牵手”。2023年,德州启动“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牵手工程”,47个重点文旅项目、481亿元总投资,构建起“水上行、岸上游”的文旅新格局。齐河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乐陵影视城、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20个标志性项目,如同珍珠般串联起德州的文化经脉。
数据印证着这场突围的力度:2024年,德州接待游客3914.6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0亿元,同比增长6.17%。曾经“无山无水”的平原地区,如今以“两河”为轴,让游客在黄河国际生态城的温泉中感受自然馈赠,在董子文化街的儒学氛围里触摸历史肌理,更在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的惊险表演中听见非遗的心跳。
文旅“七十二变”
齐河从“一枝独秀”到千亿集群。齐河的突围堪称教科书级案例。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度假区、黄河水乡湿地公园……887.6亿元的投资,让这里崛起为千亿级旅游集群。2024年,黄河国际生态城跻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杂技剧《山水国潮》晋京展演,新青年音乐节全网点击量破32亿次。文旅的狂飙,让齐河从“德州旅游荒漠”蜕变为“山东文旅高地”。
夏津古桑树群的生态奇迹。3万余株古桑树,是夏津递给世界的名片。十四届椹果生态文化节、德百旅游小镇的温泉与民宿,让游客在采摘与康养中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4年,这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生态为笔,绘出农文旅融合的斑斓画卷。
乐陵影视城点燃“造梦经济”。2025年春节,乐陵影视城因贺岁电影《唐探1900》取景火爆出圈,7天接待游客15万人次,拉动综合收入超9000万元。这座总投资25亿元的影视基地,不仅复刻了老上海的风情街巷,更让“工业+旅游”的模式焕发新生——泰山体育博物馆、金丝小枣文化体验馆,将“制造”变为“智造”,将车间变为景点。
从“空心化”到“网红打卡”。在禹城辛店镇,8条研学线路串联起64个美丽乡村;在庆云周尹村,非遗传承人张莉莉的枣芽茶炒制体验让游客流连;在平原王打卦镇,千亩梨园的“平畴花海”成为抖音热门背景。德州的乡村,正以“农文旅体”融合之名,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当非遗遇见Z世代
德州的突围,不仅是项目的堆砌,更是文化的破壁。
非遗“活”起来:杂技、八极拳、运河号子从田间走向舞台,《兵出渤海湾》红色音乐剧巡演新疆,《大地苍茫》考古音乐剧入选省级文艺高峰计划。
美食“潮”起来:德州扒鸡登上“山东省旅游必购品TOP10”,乐陵小枣化身文创雪糕,保店驴肉变身预制菜礼盒,让“德州味”香飘京津冀。
科技“燃”起来:东海天下温泉康养小镇的智能疗愈系统、德州体育公园的元宇宙运动体验,让传统文旅嫁接数字基因。
无中生有的哲学
德州文旅的突围,本质是一场“无中生有”的创造性实践。
从大禹治水到董子弘儒,从冀鲁边红色根脉到杂技之乡,文化IP的深度挖掘让资源“薄地”变为精神“厚土”。
“文旅+”战略打破边界,体育赛事、音乐节、影视拍摄、工业体验等新业态,让旅游从“看风景”升级为“享生活”。
2024年新青年音乐节的“32亿次点击”、乐陵影视城的二次元IP、德百奥莱街区的沉浸式夜游,证明Z世代才是文旅突围的核心动能。
突围之后,何为远方?
2025年,德州这座城市的突围故事将迎来高潮。但德州的规划不止于此——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等43个在建项目,预示着更恢弘的蓝图。
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让文化可触摸、让旅游有灵魂。在鲁西北平原上,一场关于诗意栖居的觉醒,正悄然改写人们对“资源匮乏”的认知。德州,这座曾经的“过境地”,正在成为千万人奔赴的“目的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