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4月19日,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非’常来‘电’,点亮匠心”生活节,全面体现广西非遗传承的电力守护,展现能源央企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积极作为。活动联动全平台打造沉浸式非遗盛宴,开启“非”常直播间,直播点赞观看人数超十万人,现场吸引了超千名市民及游客参与。


非遗知识问答互动。邓有雄摄

活动精心设置了“非遗”展览秀、“非”常有趣、“非”常好礼、“非”常美拍等多元活动,构建起“观、学、玩、品”的沉浸式体验。现场精彩表演目不暇接:“非遗”快闪表演瞬间点燃全场热情,趣味山歌问答环节让观众在悠扬歌声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展览秀集中展示了竹编、绣球等六大技艺品,直观呈现了电力赋能传统工艺创新性变革。在“味”你而来美食区,五色糯米饭、梧州龟苓膏等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现制油茶与酸嘢香气四溢,引得众人纷纷驻足品尝。互动体验区里,市民动手参与壮锦冰箱贴、漆扇等非遗手工制作,近距离领略非遗之美。


体验“电炒茶”。洪莹摄

在“电亮非遗”展区,壮锦、漆器、六堡茶、坭兴陶四大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讲解电气化技术应用前后的显著变化。国家二级评茶师、自治区级非遗六堡茶传统技艺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陈伯昌表示:“过去制茶依赖经验,如今智能控温发酵房能够精准把控品质,制作出风味各异的茶叶。‘电炒茶’为非遗传承注入科技力量,也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自治区级非遗坭兴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富盛说:“以前我们坭兴陶从拉坯到烧制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现在有了电拉坯和电窑,烧制12小时后,降温3天便可开窑,制作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机器人G1与市民互动。黄紫慧摄

活动现场,G1宇树机器人成为焦点。它不仅担当起“非遗体验官”的角色,还成为现场活动人员得力的“工作搭子”。G1宇树机器人积极参与客户互动,开展“南网在线”宣传推广等工作,为探索人形机器人赋能电力服务模式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活动还邀请了来自柬埔寨、越南、泰国等国的东盟友人,一同体验广西非遗。“刚刚我体验了电炒茶,炒出来的茶叶非常香,这也是电气化的创新,非常与时俱进。”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柬埔寨留学生向南表示。

“我们不仅要做好电力‘供应者’,更要当好文化‘传承者’。通过构建‘非遗+电力’生态圈,既让传统技艺焕发现代活力,也让电力服务更好赋能广西非遗产业升级,守护非遗‘带电成长’。”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总经理沈涛介绍。

展望未来,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将继续深化“非遗+电力”模式,推广智慧用电服务,让传统技艺在智能时代持续焕发新生。同时,积极主动深入调研,精准了解客户用电需求,针对在广西的东盟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袁小惠、洪莹、李姗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