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3680亿澳元打水漂

日前,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美国对钢铁和铝征收的新关税可能会导致向澳大利亚交付核动力潜艇的计划延迟,并造成后者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据澳大利亚政府估计,截至2055年,澳大利亚预计将为采购核动力潜艇花费3680亿澳元(1澳元约合4.6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一巨额国防开支已在澳大利亚国内多次受到质疑和批评,但有消息称,美国政府仍暗示澳大利亚在国防方面的支出不足。

显然,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收割”。当澳大利亚为了所谓的“印太安全”甘当美国棋子时,华盛顿的刀早已悬在盟友的脖颈上。

2021年9月,美英澳三国宣布成立“奥库斯”联盟,澳大利亚不惜撕毁与法国的560亿澳元潜艇合同,转而购买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这一决定背后,是澳大利亚对美国的盲目信任。

时任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宣称:“这是我们历史上最重要的安全协议。” 然而,协议签署仅三年,美国就露出了獠牙。

根据美国参议员蒂姆·凯恩披露,美国海军舰艇使用的钢铁和铝有1/3来自英国、加拿大等盟友。如今,这些国家正因美国的关税政策遭受重创,潜艇建造所需的特种钢材价格暴涨30%。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警告,若无法在2033年前接收首艘潜艇,整个计划将面临“系统性崩溃”。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一边向盟友加税,一边要求澳大利亚追加20亿美元资金,用于改进美国造船厂。



这是真把澳大利亚当韭菜,当提款机啊。

澳大利亚肠子都悔青了

美国对钢铁和铝征收的新关税,可谓是让澳大利亚从里到外,从经济到外交全面血亏。

刚刚也说了,澳大利亚政府预测2055年采购核潜艇的总成本将高达3680亿澳元,相当于澳大利亚2024年国防预算的6倍。而美国关税的“临门一脚”,将使成本再增15%-20%。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纳税人每投入100澳元,就有至少25澳元流入美国钢铁巨头的腰包。

而且,当初澳大利亚为了达成与美国的“澳哭死”协议,单面撕毁与法国的潜艇合同,这不仅让澳大利亚赔偿了8.3亿澳元,还让法国公开指责澳大利亚背信弃义,直接导致澳大利亚在欧盟的影响力直线下滑,而且法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没有缓和的迹象。

当然,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演变,现在已经完全丧失了主动权,只能任凭美国摆布和拿捏,无处说理。



卖国真不一定求荣

从钢铁到盟友的全面压榨 ,澳大利亚也不是第一个被美国“背刺”的盟友。

2025年2月,美国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并终止与欧盟、日本等国的豁免协议。这一政策直接冲击全球供应链,加拿大钢铁出口暴跌40%,德国汽车制造业损失超50亿欧元。

在“美国优先”的逻辑下,盟友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特朗普政府甚至提出,要对韩国、日本等国的半导体、汽车加征“对等关税”。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本质上是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必然结果——当制造业回流无望,只能通过关税转嫁矛盾。

澳大利亚的遭遇,不过是美国“全球收割术”的缩影。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言:“贸易战最终只会以牺牲双方的繁荣为代价。”但华盛顿显然对此充耳不闻。



说在最后,美国对钢铁和铝的关税,撕开了“奥库斯”协议的虚伪面纱。这场始于2021年的“战略豪赌”,最终变成了澳大利亚的“战略绞索”。3680亿澳元的代价,换来的是战略自主性的丧失、经济的大出血和外交的孤立。

这一切,都在印证法国前总统马克龙的警告:“美国从未将欧洲视为平等伙伴。”而澳大利亚的悲剧,不过是又一个“盟友变韭菜”的鲜活案例。

当美国的收割机隆隆作响,那些甘愿充当“马前卒”的国家,终将明白,卖国只是卖国,永远无法卖国求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