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流量”变“留量”,离不开自身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卤鹅哥”林江(右)与“甲亢哥”(左)
重庆“卤鹅哥”以一道乡味,精准“投喂”了洋网红“甲亢哥”,这出乎意料的联动,竟撬动了荣昌卤鹅销量的惊人增长,也让重庆引发海外游客关注。眼下,五一长假在即,各地文旅为了争夺游客可谓是各出奇招,短视频平台俨然成了“才艺大赏”的舞台。
网红推荐官们摩拳擦掌,更有地方文旅局长、基层干部纷纷“卷”入这场“舞力比拼”。舞姿娴熟者,惹得网友调侃“一看就是主动报名的”,动作生涩者,则让本地人哭笑不得,担忧“这视频可别传太远”。
更令人莞尔的是,一些高颜值的文旅推介官,更是将“卷”字发挥到了极致,什么浴袍风、腹肌秀,乃至对着屏幕上演温情喂粥,只要粉丝“点单”,各种剧本都能安排上。这种放下身段、拥抱互联网的热情,无疑给文旅宣传吹来了一股新风。
奇招引流有点用
不可否认,在争当家乡“最强代言人”的道路上,各位文旅宣传员可谓不遗余力。他们积极打造个人IP化的网络推广模式,试图以更接地气、更贴近网民的方式传递家乡之美,其短期效应也确实可见。网友们乐于围观这场略带戏谑的“才艺秀”,将其视为一部追更的“连续剧”,纷纷点赞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
对于一些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亟待开发的地区而言,这种方式的确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聚拢目光,实现从“籍籍无名”到“初具名气”的转变。如同追逐明星一般,推荐官们凭借其个人魅力,将大众的视线引向其所代表的城市,这无疑为地方形象的塑造添了一抹亮色。从营销角度看,这种略带“偶像光环”的宣传,不失为一种快速引流的手段。
“里子”不硬一场空
然而,喧嚣的网络热度过后,我们更需冷静审视:屏幕上的“颜值担当”和“十八般武艺”,最终能否转化为景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坦率地说,最终决定游客愿意远道而来的核心要素,依旧是目的地的风景名副其实、服务专业到位、旅游体验物超所值。
试想,游客们满怀期待地抵达被“种草”的目的地,结果却发现景色平平无奇、酒店服务敷衍了事、餐饮价格虚高离谱,那么此前对地方官员和推荐官积累的好感,很可能瞬间崩塌。一句略带失望的“也就那么回事”,恐怕会让地方文旅部门之前的努力显得本末倒置。
毕竟,网民或许热衷于围观哪个文旅局更“宠粉”、哪个推荐官颜值更高,但最终在敲定旅游目的地时,考量的还是真切的旅游体验。因此,各地文旅部门在积极鼓励公务人员“抛头露面”赚取眼球的同时,更应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提升旅游产业的“内功”。
流量变“留量”很重要
如果说推荐官的个人魅力是吸引游客的“面子”,那么优质的旅游资源与服务体验才是留住游客的“里子”。过度依赖单一的个人形象和短暂的“吸睛”效应,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遮蔽地方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倘若营销的重心仅仅停留在个人表演层面,而忽略了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精细打磨,那么吸引而来的游客很可能只是抱着猎奇心态,缺乏对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深度兴趣与认同,这种“一次性”流量的转化率和复购率自然堪忧。
借鉴“尔滨”旅游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能让一个地方爆火出圈并持续走红的,绝非仅仅是短视频营销的推波助澜,更在于其独特的冰雪文化魅力、热情周到的市民服务以及政府部门积极有效的引导。游客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诚意与用心,自然会成为“自来水”,主动为当地旅游代言。
因此,各地文旅部门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这种“花式”营销。这固然是顺应互联网时代浪潮的一种创新尝试,但更应将其视为撬动地方旅游发展的杠杆,而非唯一的制胜法宝。真正能将“泼天的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留量”,最终实现地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依旧是地方文旅产业自身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唯有内外兼修,方能行稳致远,避免昙花一现的尴尬。
作者:赵 玥
图片:网络图
编辑:钱 卫
责任编辑:吴南瑶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