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万物生辉。市园林部门近日统筹城市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资源,推出春季识花科普、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系列活动,以沉浸式体验、趣味化互动为载体,让市民在赏春踏青中感知自然奥秘。

走进植物园,暗香浮动的曲径间,科普老师正带领孩子们穿梭于花海。“这是什么花?它们有什么特点?”稚嫩的提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手持放大镜观察花瓣纹理,用画笔记录着植物形态。一场“自然课堂”让春日的海棠、郁金香成为生动的教材。

长安公园内,头戴小黄帽的“小花农”沿落英步道辨识花木,便携相机定格花朵细节,科普志愿者以问答互动巩固知识,童声笑语交织成春日乐章。

东环公园雅清湖畔,植物园专家带领着市民沿湖探访春花群落,湖光花色与科学讲解相映成趣;西环公园则将植物科普与艺术融合,市民完成“寻花打卡”后创作压花作品,以天然花材拼贴出春日的永恒记忆。当市民带着新习得的知识重游公园,熟悉的花草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

与植物科普相呼应的,是动物保护教育的深入开展。

市动物园志愿服务团队走进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园林技术人员修剪龙爪槐、悬铃木的枝叶,以实践传递“美”与“秩序”的生态内涵;科普讲解员通过大熊猫标本、猕猴头骨等实物,揭开动物世界的神秘面纱,孩子们触摸鹿角的纹路、观察蛇蜕的质地,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

在槐南实验小学,260名四年级学生迎来一堂特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课——黇鹿角、蛇蜕标本引发惊叹,大熊猫牙齿模型揭示食肉目动物的进化密码,海洋生物图片展现深蓝世界的壮美与脆弱。科普老师以摩天轮模型讲解机械原理时,不忘叮嘱安全事项,科学与生活的联结悄然扎根。“原来保护动物不只是口号,而是需要真正的行动。”一名学生在课后感慨道。

从公园到校园,从花间课堂到标本探秘,市园林部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织就全域科普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实践。未来,市园林部门将持续创新科普宣传形式,让市民在感知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认同,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守护”。当每个市民都能叫出植物名字、理解动物保护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通过一场场科普活动,在城市土壤中悄然铺展。(记者 王 宠)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