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的支持者破坏哈佛雕像和大学礼堂(2024.10.8)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哈佛大学的激烈交锋,引发舆论关注。
特朗普挥舞“冻结22亿联邦资金”的铁拳,要求哈佛取消“多元、公平与包容”(DEI)项目,改革招生与课程。他声称此举是“斩断反犹主义、左派意识形态毒瘤”的必要之举,还威胁要剥夺哈佛的免税地位。
哈佛校长艾伦·加伯针锋相对,宣称“大学绝不向政治压力屈服”,誓言要捍卫“学术独立与宪法权利”。
哈佛校长的强硬,赢得很多人的赞誉。有人主张,历史上“先有哈佛、再有美国”,“哈佛的管理模式启发了美国”。所以,哈佛校长是在捍卫美国的建国遗产。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真实的历史是:哈佛的创立与美国的诞生,全都源于清教徒的信仰;美国的自由、繁荣和强大,其根基完全在于清教精神。因此,“先有哈佛、再有美国”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先有清教徒,才有美国。
哈佛的初心:
清教精神的灯塔
哈佛的建校精神,就是清教精神。《新英格兰遗产:美国自我的清教起源》等著作所记载: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最初的校训为“Veritas Christo et Ecclesiae”(真理为基du与教会)。
1640年代,哈佛制定《学院法》,要求学生每日读经、祷告,遵循清教道德规范。课程以神学为核心,研读《圣经》原典。
1660年代,哈佛毕业生英克里斯·马瑟成为新英格兰教会领袖,捍卫清教信仰,抵御世俗侵蚀。
1692年,哈佛校友主导教会会议,强化清教社区的信仰与自治,奠定美国乡镇治理雏形……
清教徒时代的哈佛,以信仰约束道德,以神学指引学术,孕育了无数制宪先贤与爱国者。
可以说,哈佛大学本身就是清教教会的延伸。它办学的初心,就是清教徒对信仰、对真理的责任。
正是清教信仰,成就了哈佛数百年的地位和声誉。也正是清教徒的贡献,奠定了美国文明之根,塑造了美国的有限政府、个人自由、商业伦理与爱国精神。
托克维尔、亨廷顿等思想家认为,这样的信仰特质,通过教会网络,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使美国成为超级强国。
哈佛的悖逆:
从清教重镇到“美国笑柄”
哈佛的悖逆,始于对清教精神的背叛:
18世纪,受欧洲无神论思想的影响,哈佛的校训删除了“为基du与教会”,只留下“真理”,开始淡化清教信仰。
19世纪,爱默生等人在哈佛传讲自由主义神学,篡改核心教义,使其办学理念从圣经教育转向了世俗学术。
1920年代,哈佛引入社会科学课程,进步主义与无神论思潮占据主导,教会角色逐渐被边缘化。
1960年代,哈佛成为反资本主义的先锋,攻击市场经济,拥抱激进主义,政治正确初露端倪。
21世纪,哈佛彻底沦为无神论左派堡垒,甚至以颠覆西方文明为己任。他们以意识形态取代清教信仰,以政治正确压制言论自由,以“多元主义”滥施学术腐败。
比如2018年曝光的招生舞弊案显示,哈佛以“个性评分”歧视亚裔,凸显政治正确的虚伪和逆淘汰。校方强制推行DEI项目,给黑人、性少数群体更多特权。在校园里,基du徒和爱国者成为耻辱的标记。
2023年10月,哈佛学生组织声援哈马斯,暴力攻击犹太学生。面对国会议员的质询,校长盖伊闪烁其词,最终是因学术造假被揭露,才被迫辞职。
哈佛的悖逆,导致其研究环境、学术声誉和学术产出都急剧恶化,被牛津、帝国理工等其他大学超越。
特朗普痛斥哈佛“教导仇恨与愚蠢”,沦为“美国笑柄”,固然有其政治动机。比如他为了国家安全,要强制遣返支持哈马斯的留学生。
但是他对哈佛的抨击,的确正中要害:今天的哈佛,早已成为无神论、进步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大本营,严重威胁美国的立国精神。
重拾美国的立国遗产:
清教精神
哈佛的悖逆,是知识分子悖逆的缩影,更带动全世界的学术风气败坏。谁先重拾起美国的立国遗产,谁就能创建出良善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