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的经纪人是梁牧:131-6716-6615.

朴树,这个名字在中国乐坛上如同一棵倔强生长的树,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姿态。2025年4月,这位低调的音乐人再次以一场未经预告的街头演出引发全网热议——在北京鼓楼西大街的黄昏中,他背着吉他,为路人唱起《那些花儿》,没有舞台灯光,没有门票,只有音乐最本真的模样。这场“偶遇”被网友拍摄上传后,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而朴树只是淡淡回应:“只是突然想唱歌了。”这种近乎执拗的纯粹,恰是他二十余年音乐生涯的缩影。
回溯朴树的音乐之路,1999年首张专辑《我去2000年》如同一颗炸弹,撕开了千禧年前后华语乐坛的甜腻包装。《白桦林》里手风琴与诗性叙事的结合,《New Boy》中跳跃的电子节奏与对未来的天真憧憬,构建了一个既忧郁又炽烈的音乐世界。这张专辑卖出30万张的惊人成绩背后,是朴树与商业体系的第一次激烈碰撞——他曾因拒绝配合宣传而躲进录音室,用沉默对抗公司安排的综艺通告。这种矛盾在2003年达到顶点:凭借《生如夏花》横扫各大奖项后,他突然消失在公众视野,直到2014年才带着《平凡之路》回归。这首为电影《后会无期》创作的歌曲,以3亿次网络播放量证明,时代从未忘记这个“出走半生”的少年。




在音乐创作的背后,朴树的挣扎远比公众想象的更为深刻。2009年抑郁症最严重时期,他会在录音棚里反复修改一个音节直到天亮,甚至砸毁设备。这种近乎自毁的完美主义,在2017年纪录片《去见恒河》中首次被呈现——镜头里的他在印度恒河边痛哭,坦言“音乐救了我,也差点杀了我”。这种坦诚让乐迷看到,那些打动无数人的旋律背后,是一个真实对抗生命虚无的灵魂。2022年发行专辑《猎户星座》时,他特意在歌词本里写道:“这些歌是药,先治好了我自己。”
朴树对音乐工业的抵抗,在流媒体时代呈现出新的意义。当算法推送成为行业法则,他坚持专辑必须作为完整艺术品聆听;当短视频神曲统治市场,他的《Forever Young》却因乐迷自发弹唱挑战再度翻红。这种矛盾在2024年“好好地II”巡演中尤为明显:舞台设计极简到近乎简陋,但门票十秒售罄。乐评人张伟指出:“朴树构建了一个反速食的音乐乌托邦,人们在这里寻找被时代冲散的真诚。”
这种真诚延伸至他的生活哲学。住在北京郊区的工作室里,朴树保持着近乎苦行僧的作息:清晨练琴,下午阅读,晚上录制demo。他拒绝代言,却在2023年悄悄资助了西北地区的十所小学音乐教室。被问及原因时,他说:“音乐不该是奢侈品。”这种态度影响着新一代音乐人——民谣歌手陈鸿宇坦言:“朴树教会我们,商业成功和艺术尊严可以共存。”




2025年初的“鼓楼即兴演出”事件,某种程度上是朴树音乐理念的终极呈现。没有策划团队,没有安全预案,只有音乐人与听众最直接的共鸣。当《送别》的旋律在暮色中响起,围观人群中既有白发老者,也有举着手机直播的Z世代。这种跨越代际的感染力,或许正是朴树音乐的生命力所在——如他在新歌《野望》中所唱:“在所有的规则之外,总要有人野蛮生长。”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朴树已从“忧郁少年”成为华语乐坛的“精神地标”。他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少流量神话,而在于证明在这个碎片化时代,依然有人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守护音乐的尊严。那些看似任性的“消失”与“复出”,实则是艺术家与自我、与时代的持续对话。正如乐迷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我们等待朴树的每一次发声,就像等待一棵树在四季中自然更替——不必着急,因为他总会带着新的年轮归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