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旧州古镇,屯堡妇女身着凤阳汉装走在青石板路上;午后,王若飞故居前,红色讲解员正深情讲述着王若飞同志“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赤子情怀;夜幕下,黄果树瀑布旁的布依族村寨里,非遗长桌宴与光影秀交织成文旅新场景……这幅流动的文化长卷,正是安顺探索"文化自信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旧州古镇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我市紧扣文化建设主线,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振兴之路。
深挖文化富矿,厚植发展根基
安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史前岩画的神秘符号、明清古建筑的飞檐斗拱、屯堡文化的独特印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色。
安顺古城
漫步安顺古城,62岁的张明德老人每天都会在修复后的明清古街上驻足。抚摸着斑驳的砖墙,他感慨道:"这些老房子又活过来了!"为重现古城风貌,安顺投入专项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12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进行系统修缮。如今,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街巷重现昔日繁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明清版"清明上河图"。
“安顺是历史上建屯设堡的核心区,也是今天屯堡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韦朝府表示,在屯堡文化保护上,安顺构建起"立法+研究+科技"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依托《贵州省屯堡文化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资源普查,对300余个屯堡村寨进行详细调研。通过修订保护条例、制定开发方案。同时,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古民居、古巷道、古戏台等进行修复,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建设屯堡文化数据库,对古建筑、传统技艺等进行数字化存档。韦朝府形象地比喻:"这些举措就像给屯堡文化上了一把‘安全锁’,让我们能够更加系统、科学地去保护和传承这独特的文化。"
王若飞故居
安顺还是一座红色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王若飞故居、红军长征过安顺遗址等诸多红色资源。近年来,安顺加强红色旧址保护,红军长征途经此地留下的珍贵遗迹,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王若飞故居、"弄染结盟"旧址等红色地标,经过精心修缮保护,不仅重现历史风貌,还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红色记忆鲜活可感。
在民族文化保护领域,安顺秉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的理念。镇宁高荡千年布依古寨,保留着独特的石板房建筑风格。当地政府通过实施古寨保护工程,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农业观光带,让古老的民族村寨焕发新生。安顺还实施"一村一策"保护计划,为26个民族村寨建立数字档案,培育18类非遗工坊,让传统技艺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创新传承路径,激活文化活力
如何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安顺给出的答案是:创新传承方式,让文化融入生活,贴近群众。
叶守兴和他的团队正在表演地戏《精忠岳传》
走进旧州镇詹家屯,响起的铿锵锣鼓打破了古镇的宁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守兴戴着精美的彩绘木雕面具,正在表演地戏《精忠岳传》。只见他身姿矫健,唱腔激昂,引得游客纷纷驻足。为让更多人了解地戏,叶守兴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将地戏表演融入景区和节庆活动。此外,他通过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地戏表演培训,培养了一批批年轻传承人。"时代在变,传承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叶守兴说,"通过互联网和旅游融合,越来越多人认识并爱上了地戏。"
地戏表演进校园
在屯堡文化传承上,安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实施屯堡文化复兴计划,培养非遗传承人;打造屯堡文化一条街和天龙屯堡文化长廊,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六百年前的大明风华;编写《屯堡少儿地戏读本》,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在安顺的中小学校园里,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戴着简易地戏面具,有模有样地表演《薛仁贵征东》。
安顺IP卡通形象“安安”和“顺顺”
在文创领域,安顺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以屯堡地戏、凤阳汉装为灵感,设计出"安安""顺顺"等可爱的卡通形象,并推出21个趣味十足的"地戏表情包";开发蜡染、银饰、木雕等系列文创产品,将安顺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品。
来自广州的游客陈生育赞叹道:"这些文创产品太有创意了,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我要带回去和朋友们分享。"
"弄染结盟"旧址
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安顺同样创新不断。深挖红色资源,以红军长征过安顺、“弄染结盟”为背景,创作红色题材长篇小说《染花》,打造8条红色研学线路,并推出“红色故事宣讲”“重走长征路”等主题活动。在王若飞故居,经常能看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在浮雕前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深化文旅体融合,打造文旅新品牌
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让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安顺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品牌,让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
学生在鲍家屯开展研学活动
在天龙屯堡,游客可以穿上明代服饰,体验“穿越时空”的屯堡生活;在黄果树瀑布景区,夜间实景演出《虹湖之夜》将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完美结合,成为文旅新亮点。
为了让文旅资源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近年来,安顺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整合云峰八寨、天龙屯堡等资源,推出屯堡文化深度体验游;开发"屯堡·家国六百年"游学线路,将历史知识融入旅行体验;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民族文化,打造了“月月有节庆”活动体系,春节的民俗展演、五一的非遗市集、端午的文化盛宴,以及通过举办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等节庆活动,让民族文化“活”起来,吸引游客深度感受当地的文化。
布依族“六月六”民族风情节
此外,在文旅体融合方面,安顺积极探索“文旅+电竞”“文旅+体育”“文旅+农业”等多产业融合模式。举办电竞比赛,吸引电竞爱好者前来参赛观赛,为文旅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依托喀斯特地貌,发展攀岩、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打造了格凸河攀岩节、坝陵河大桥低空跳伞等体育旅游IP,吸引国内外爱好者前来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农业产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推出田园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让游客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从屯堡古寨到红色旧址,从民族风情到体育探险,安顺正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未来,安顺将继续深化文化保护与创新,培育更多文旅新业态,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