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二审还没开始,一群手持美国国旗的年轻人高喊着"中国人滚出去"的口号。这场发生在尹锡悦内乱罪二审开庭前夕的抗议,当执政阵营将国内治理的失败转嫁给"中国阴谋论",深陷特朗普贸易战泥潭的韩国,正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尹锡悦以精心打理的形象亮相法庭,藏青色西装下难掩其政治生命的岌岌可危。这位曾以改革者姿态崛起的总统,如今却在司法审查的聚光灯下,演绎着韩国政治精英的集体困境。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法庭还在审理"内乱"指控时,其支持者们已在街头制造着真正的社会动荡——针对华人的系统性攻击,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韩国保守派操控民意的娴熟手法。 这些自称"爱国"的大学生,重复着执政党精心编排的叙事:将去年戒严令引发的政治危机归咎于"中国渗透",甚至杜撰出"99名中国间谍被捕"的荒诞剧本。当司法程序沦为政治秀场,当法治精神让位于民粹狂欢,韩国民主制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韩国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犹如一记警钟:4月尚未结束,出口额已较3月断崖式下跌。这个严重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正被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打得踉跄。但令人费解的是,当韩国企业因供应链断裂而焦头烂额时,执政党却将矛头对准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
保守派精英将民众对经济不平等、就业压力的焦虑,巧妙引导向"华人抢走工作"的虚假叙事。首尔街头的"反华"标语,实则是转移治理失败责任的遮羞布。这种政治操弄虽能获取短期支持,却严重透支了国家信用——就在抗议发生前数日,中韩自贸协定谈判刚在北京落幕,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超过25%的现实,在民粹浪潮中被刻意遗忘。
这种政治策略的危险性在于,它同时点燃了内外两个火药桶。对内,排外情绪正在撕裂社会共识。当"爱国"被定义为排斥特定族群,法治精神被民粹激情取代,韩国社会正在经历信任体系的崩塌。对外,将经贸问题意识形态化,将中国塑造为"假想敌",不仅违背了经济规律,更将韩国推向战略孤岛。
澳大利亚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堪培拉追随华盛顿对华脱钩,导致对华贸易暴跌40%,铁矿石等支柱产业遭受重创。韩国若重蹈覆辙,其半导体、汽车等支柱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毕竟,中国不仅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将内部矛盾外部化,最终只会作茧自缚。
首尔街头的喧嚣,本质上是韩国保守派为延续政治生命点燃的民粹之火。这种策略虽能暂时转移视线,却正在焚毁韩国的未来。当法治成为政治斗争的筹码,当国际关系沦为选举工具,这个国家正在背离其引以为傲的创新精神,堕入身份政治的泥潭。
历史反复证明,将内部危机归咎于外部势力,终将反噬自身。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全球贸易萎缩66%,加剧了各国危机。如今,在全球化深度互联的时代,重复当年的错误,只会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韩国若持续在反华道路上狂飙,终将发现,自己才是这场政治游戏最大的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