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上班公司”走红:失业者的体面避难所还是职场新赛道?


一、现象兴起:从网络噱头到实体生意

2025年初,以“北京假装上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账号通过社交媒体营销走红,宣称提供“沉浸式办公室体验”,包括工位、WiFi、茶水等服务,每日收费48元。这类服务迅速从线上概念落地为实体空间,例如沈阳某写字楼内1500平方米的“豪华职场”,配备标准工位、会议室甚至模拟老板巡视环节。部分机构通过盘活律所、直播公司闲置资源转型为共享办公空间,形成“假装上班”产业链。


二、用户画像:焦虑驱动的“职场演员”

  1. 失业过渡群体‌:如被裁员的小凡,每日穿戴职业装“上班”,避免家人察觉失业真相2;

  2. 自由职业者‌:寻求自律环境,替代咖啡馆的嘈杂;

  3. 创业试水者‌:支付月费1000元加入“公司”,试图接触潜在合作项目;

  4. 应届毕业生‌:用每日30元工位费制造“就业”假象,缓解家庭压力。
    调研显示,超60%用户认为“模拟职场”能维持工作状态,避免技能退化。


三、商业逻辑:低成本的情绪价值生意

  • 基础服务‌:工位、网络、午餐(两荤一素)构成核心套餐,日均收费30-50元;

  • 增值项‌:社保代缴、虚拟劳动合同等灰色服务悄然出现;

  • 盈利模式‌:以沈阳某点为例,100个工位月收入可达15万元,扣除租金后利润率超40%。
    但法律风险突出,部分机构因无法提供劳务合同被质疑“打擦边球”。


四、争议漩涡:社会镜像下的两极评价

支持方‌认为这是灵活就业的创新形式:“比躺平更有尊严,为再就业保留缓冲期”。北京某农场主将免费工位与农业体验结合,称“帮助都市人重建生活节奏”。
反对方‌则批评其“贩卖焦虑”:某媒体评论指出,这类公司消耗失业者积蓄却无实质帮助,可能加剧“职场逃避症”。更严峻的是,已有机构因虚假社保代缴面临行政处罚。


五、未来演进:从“假装”到真实的可能

部分机构开始转型,例如:

  • 嵌入职业培训课程,衔接真实就业机会;

  • 发展为创业者社群,共享资源渠道。
    经济学家指出,若监管规范服务边界(如禁止社保代缴),该模式或可成为共享经济新分支。


(报道时间:2025年4月21日)

注:文中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人物名为化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