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情。
周六清晨7点刚过,南海子公园门口就挤满了一手拎着保温杯,一手牵着娃的家长。
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现场,参赛的运动员全部是人形机器人。
这场特殊的马拉松,让北京的孩子近距离见证了科技的力量。
而让家长感慨的,可能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未来,真的来了。
今天人形机器人迈出的每一小步,或许就是科技与产业迈向未来的一大步。
而我们的孩子,注定会成为第一批接纳并使用人形机器人的原住民。
第二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
从技术封锁到关税战,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动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的孩子也终将面对自己这一代的使命——科研报国。
问题是,怎么给孩子埋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培养一个科技娃,我们还能做点啥?
也许,家长可以先讲讲这场机器人马拉松有多好玩,再讲讲这场比赛的背后有多艰辛、有多了不起,最后再上一小点价值,给孩子准备一些资源和抓手。
先说点好玩的
想让孩子创造机器人,先从让他们爱上这些可爱的家伙开始吧。
快让孩子瞅一瞅,他喜欢哪一个?
一马当先的“天工”是东道主选手
由于通体全黑,被网友们戏称“论跑步,还是得看‘黑人’”↓↓
健步如飞↓↓
防晒用品少不了↓↓
左顾右盼的社牛↓↓
当然也有一些“糗事”和大型翻车现场——
躺平不想动↓↓
有的走着走着散架了,有的掉了脑袋,有的撞上围栏,有的起跑失败直接被抬走了……
据了解,参加这次比赛的20多支机器人队伍中,有一多半连半程都没跑完。最终真正完赛的只有6家,完赛率差不多只有30%。
也许我们可以启发孩子想一想,那些没有坚持跑到终点的机器人,它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其实,机器人从实验室生下来,到被送去跑马拉松,再到未来承担各种各样的复杂任务,这中间隔着一条需要无数次试错才能跨越的技术鸿沟。
比如这次的马拉松,就让一些机器人的 “软肋” 暴露出来——
走路时容易摔、电池撑不了太久、零件跑一会儿就要降温……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今后需要攻克的难题,同时也是孩子们未来要努力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那么,我们怎么用大白话给孩子讲明白这些和机器人跑步有关的黑科技呢?
科普一些知识
你知道吗?机器人跑马拉松可比人类难多了!
因为它们没有肌肉和本能,全靠 “大脑”(芯片)和 “眼睛”(传感器)完成每一个动作。
机器人跑步为什么比跳舞还难?
孩子可能会问,机器人都能在春晚扭秧歌了,为什么跑个步却这么费劲?
其实,跑步比跳舞更难!
跳舞有剧本,可以多次彩排,而跑步需要实时应对各种复杂环境。
比如,转弯时为了保持平衡,可能要降低重心、倾斜身体;上坡时要增加驱动力,确保不打滑。
此外,它们还要实时分析赛道的坡度、风速,甚至预判人类领跑员的走位,提前 0.1 秒调整步态。
还有,这次马拉松开赛前一天北京突然下了场春雨。所以 开赛前的午夜,辛苦的环卫工人们在奋力清扫积水,为的是给机器人选手们打造更好的比赛条件。
难怪之前就听说过,现在最厉害的机器人,是叠被子机器人。它的难点不是叠某一床被子,而是像人一样可以聪明应对奇形怪状的被子。
不需要借助人类帮忙,机器人靠自己就可以解决各种现实环境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这肯定是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前提条件之一。
为什么机器人要一边跑步一边“退烧”?
机器人的关节里装着超级复杂的电机,长时间摩擦会“发烧”到80度以上,甚至“罢工”。
看看这些赛场边上的补给,除了矿泉水,就是机器人要喝的冷却液。
工作人员会频繁给运动员们 做冷却处理,就是防止热度太高后宕机。
为什么有的机器人要“换电池”?
跑一场机器人马拉松,主角们的陪跑团队都挺豪华的。
有人遥控领跑,有人背电池,有人待命做维修……
没错,和赛手车需要在比赛中换轮胎一样,机器人也要换电池。此次参赛,就用上了电池快换技术实现长时间作业。
专业人士表示,这种长距离与复杂地形并存的场景,对人形机器人而言,是“一次针对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问题的极限测试”。
科技创新也是一场马拉松,而且是一场接力马拉松。我们的孩子需要提前准备什么,才能更好地完成这场接力跑?
聊一些干货
报考“刚需”专业,瞄准未来发展的“黄金赛道”。
说到底,科技创新这场马拉松,也是一场人才的持久战。
大体来说,家长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点上,那么方向上就大差不差。
具体来讲,未来择专业可能要大于择校。
报考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贴合的新工科、AI相关专业等,也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就业券。
怎么实操呢?
家长可以关注软科、校友会、ABC等相对权威的高校专业榜单。
以前景大好的机器人产业为例:
向下滑动查看
向下滑动查看
向下滑动查看
培养不怕犯错的科学家精神,在试错中不断进步。
比赛中,没有一个机器人能完美完赛,就连夺冠的“天宫”也是摔倒后爬起来继续跑。
在极限环境下积累数据、优化算法,这种“试错-改进”的思维,不正是创新人才的精神内核么?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优化的起点。即使 失败了,也是在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鼓励孩子参与校内的机器人社团、科技竞赛,通过组装、编程、比赛,在实验里、项目中边学边玩,创造新东西,也为将来成为科技人才打好基础。
北京孩子的 “近水楼台”,抓住科技资源红利。
要说创新“头雁”,还是得看咱们大北京!
一起来看看,北京科技创新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国家科技奖获奖数量全国第一
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全国第一
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指数全国第一
连续8年排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第一
拥有这么多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英才计划”、丘成桐科学竞赛等,只要天赋够高, 孩子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项目,甚至有机会跟着顶尖高校的科学家一起做研究。
当然,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参观企业、科技展、机器人大会、高校开放日等,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
又或者,让孩子 读一本科普书,看一场机器人展,动手玩玩乐高……
总之,别把科学教育想得过于“高大上”。
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慢慢培养兴趣,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像王兴兴那样,从玩机器人,到 捣鼓各种零件,到最后造出机器人。
最后问一嘴,听说 今年8月北京还会举办一场机器人运动会。到时候你会带着孩子去看吗?咱们评论区继续聊~
文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青春北京、吴晓波频道、刘润、北京海淀、京城教育圈等, “京城教育圈”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