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日的上海龙华殡仪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在寒风中回荡。
近万名群众自发聚集在殡仪馆内外,他们手里攥着被冻得发硬的康乃馨。孙道临的遗体安卧在红玫瑰与白蝴蝶兰交织的花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王文娟穿着那件特别的蓝绸缎对襟小褂,在家人搀扶下走得异常缓慢。
灵堂正中的挽联写着"魂系银幕风范高洁",这是对孙道临艺术生涯最精准的概括。
从《渡江侦察记》到《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位86岁老艺术家塑造的角色至今仍在电影频道反复播放。现场有个细节特别戳心——王文娟坚持要亲自整理丈夫领口的褶皱。她颤抖的手指在孙道临的西装领口停留了足足三分钟,像是在完成某个神圣仪式。
殡仪馆的留言墙上贴满了影迷的手写信,有个90后女孩写道:"您演的李侠是我爷爷的偶像"。
我个人觉得,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今流量至上的演艺圈实在太罕见了。孙道临当年在燕京大学读哲学时,绝对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电影的标杆人物。而那个从绍兴农村走出来的越剧姑娘王文娟,更不会料到能与他携手半个世纪。
他们一个说着标准国语,一个带着浓重乡音,却在《红楼梦》越剧电影里找到共同语言。现在想想真是神奇,这对夫妻连日常交流都要放慢语速才能互相听懂。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创造了文艺界最动人的爱情传奇。
孙道临终前反复呼唤"文娟"的场景,让护理人员都红了眼眶。
有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年追悼会上出现的90后影迷,如今都到了当父母的年纪。而他们给孩子放的电影,很多还是孙道临主演的那些经典黑白片。
这不禁让人思考,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到底来自哪里?是精致的服化道?是炫酷的特效?
还是那些能穿透时光的真诚表演?看着现在娱乐圈那些动辄离婚的明星夫妻,再对比孙道临王文娟的婚姻。我们是不是该问问:当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时,为什么感情反而变得更脆弱了?
那件蓝绸小褂后来被王文娟收在樟木箱最底层,据说每年忌日都会拿出来晒晒太阳。
这种带着体温的纪念方式,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来得真实动人。说来也怪,当年追悼会上放的贝多芬交响曲,前奏部分正好是孙道临最爱的旋律。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工作人员特意安排的温柔心意?
现在上海电影博物馆里,孙道临的展区总是聚集着最多观众。
那些发黄的老照片前,经常能看到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有个问题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越是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人们越怀念这种老派艺术家?也许答案就藏在王文娟整理丈夫衣领的那三分钟里。
那种庄重而克制的深情,在当今这个喜欢把爱挂在嘴边的时代,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品质。说来你们可能不信,直到现在还有影迷会往龙华殡仪馆送花。
他们大多没赶上2008年那场追悼会,却固执地要用这种方式致敬心中的偶像。
这种跨越生死的连接,或许就是经典作品最神奇的力量。不知道现在电影学院的老师,还会不会拿孙道临的表演当教材?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某个年轻人偶然在深夜电影频道看到《早春二月》时。那种被击中的感觉,会和六十年前的观众一模一样。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