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卫健局副局长 江春华
初夏的琼海,椰风轻拂,碧波荡漾。2025年4月9日至11日,全国卫生健康同仁齐聚海南博鳌,参加“签约有感 医暖人心 ”为主题的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验交流会。会上,各省市卫健委负责人、优秀地区代表围绕服务创新、机制协同、效能提升等方面分享了宝贵经验,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让我深刻感受到基层医疗改革的蓬勃活力。
我作为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卫生健康局代表,更是基层医疗改革的探路者,深知此行责任重大,此行于我而言,既是一次开阔视野的“取经之旅”,更是一场直面短板的“思想洗礼”,如何将先进地区的“金点子”转化为破解东宝难题的“金钥匙”?如何让签约服务从“纸面数据”变为群众“心头暖意”?如何以个性化服务、多部门协同、科学评价为抓手,推动签约服务从“量”到“质”的跨越?这些问题,在交流会的深度思考与热烈讨论中,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01
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签约居民的“暖心贴”
在琼海博鳌的会场上,上海、厦门、海南等地的交流发言,从拓展服务内涵,增强居民感受方面让我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专场讨论会上一组数据令我印象深刻,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定制个性化服务包,使孕产妇签约率提升至92%,慢性病患者复诊依从性提高40%。
这让我想到东宝区老龄化突出、慢性病高发,部分群众甚至将签约视为“形式”的现状,思考如何将“标准化服务”升级为“精准化供给”,可以借鉴浙江、郑州等地的推出“基础+特色”“专科+全科”个性化服务包、“生命周期服务”模式,通过科技赋能,精准为签约人群分类健康画像,进行红黄绿分色管理,开发上线“东宝家医”小程序,居民可在线选择服务包、预约上门服务、查看健康档案等。为65岁以上老人设计“健康管家包”,包含年度体检、上门随访、用药指导;为糖尿病患者定制“控糖无忧包”,涵盖血糖监测、并发症筛查、饮食运动干预等。针对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群体设计专项服务包。例如,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成长护航包”,整合预防接种、发育评估、家庭养育指导,并联合区妇幼保健院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同时,试点“智能穿戴设备+AI健康预警”,为独居老人实时监测血压、心率,异常数据自动推送至家庭医生团队,实现“未病先防”。通过个性化服务包,让签约居民感受到“被看见”“被关怀”,才能真正实现“签而有约、约而有感”。
02
多部门联动:家医工作的“粘合剂”
在会场中与省内多位同仁结合广州、厦门等地先进经验开展深入交流讨论时,其中一句经验分享令我深有感触:“家庭医生不是卫生系统‘独角戏’,而是多部门‘协奏曲’。”
如何打破辖区内资源分散、单打独斗的困境?我也在思考探索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联动机制。以政策协同,打通“最后一公里”,联合医保局推行“按人头付费+绩效奖励”支付方式,激发主动控费、健康管理的动力。通过资源整合,搭建共享平台,与民政局合作,将家庭医生服务嵌入社区养老中心,为失能老人提供“医养结合包”;与教育局联动,在学校开设健康课堂,由家庭医生定期讲授传染病防控、心理健康知识,提供“校园健康守护包”;与公益组织合作,为失能老人提供免费助浴服务;联合通讯运营商开发低成本远程问诊系统,解决留守老人就医难题。推动卫健、社保、公安等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居民健康信息一张网”。例如,通过社保数据精准识别低保户、残疾人,自动纳入免费签约服务范围;通过公安流动人口数据,动态更新外来务工人员健康档案。唯有让部门间的“物理叠加”转化为“化学反应”,家庭医生服务才能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赋能”。
03
严格绩效评价:家庭医生的“定心丸”
各地参会代表们在焦点讨论环节中围绕“能力建设与提升管理人员感受度”话题讨论时,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在发言中提到:“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可持续的服务。”我深以为然,我们的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面临考核指标模糊、激励不足的问题,部分医生甚至将签约视为“额外负担”。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建立“以质效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制定“三率一感”考核标准,即签约率、履约率、复诊率、居民获得感。例如,将慢性病控制率、签约居民年度体检完成率、健康改善率等纳入核心指标,权重占比不低于40%。实施“基本工资+绩效奖励+荣誉激励”三重保障,通过“阶梯式绩效分配”对考核优秀团队奖金上浮30%,并优先推荐职称晋升;末位团队需参加整改培训,扣减10%绩效奖金。推行“双轨考核”机制,内部由卫健局核查服务记录真实性,外部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电话回访、入户暗访评估满意度,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同时,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机制,针对投诉集中的服务环节(如响应速度、态度问题),限期制定改进方案并公示。唯有让医生“干有方向、评有标准、优有回报”,才能筑牢基层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回到工作岗位后,我的内心愈发坚定,这次博鳌之行,不仅让我看到了差距,更找到了方向。下一步,东宝区将以“暖心贴”提升服务温度,以“粘合剂”凝聚部门合力,以“定心丸”激活团队动能,全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从“纸面承诺”变为“身边实惠”。我坚信,只要以群众需求为圆心,以改革创新为半径,必能绘就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同心圆,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
编辑:朱红剑 校审:郑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