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外国游客与村民演员在红瑶民俗文化表演中互动。图/新华社
桂林山水甲天下。坐拥“甲天下”山水资源,桂林旅游公司2020年至今却已累计亏损近10亿元。桂林旅游也因此上了热搜。
据界面新闻报道,仅2024年,桂林旅游营收4.32亿元,同比就下滑7.58%;归母净利润亏损2.04亿元,同比更是暴跌1830.7%。
与此同时,《中国报道》报道称,知名旅游景区运营商张家界也于近日宣布,由于连年亏损且面临重大财务危机,公司股票被变更为“ST张家界”,实施风险警示。
在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开始、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当前背景下,桂林、张家界这样的老牌景区,竟然因巨额亏损上了热搜,不仅出乎公众意料,这一状况也与我们正在推进的“旅游强国”建设大背景相背离。
事实上,这些年旅游消费屡创新高,民众出游意愿也空前高涨。桂林和张家界,已经是拥有顶级资源的旅游目的地,却出现如此巨大的经营亏空。旅游市场出现这一“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意味着什么?
旅游性价比已被重新定义
坐拥顶级自然资源的景区接连陷入经营困局,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旅游行业转型期的缩影——时代变了,而传统景区的经营思维尚未跟上。
桂林、张家界等传统旅游景区营收亏损背后,折射的是传统“门票经济”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可以说,过去景区依赖高票价获利的模式,如今已经走到了瓶颈。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国有景区票价进入下行通道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已多次发文要求降低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然而,降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景区盈利难题,反而暴露了传统经营模式的脆弱性。
以张家界为例,武陵源核心景区门票从248元降至165元后,尽管游客量有所增长,但总收入仍下降5%——单纯靠降价引流,无法填补营收缺口。
这种“以价换量”的边际效益正逐渐消失,何况本也已经没有什么余地。与此同时,游客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却在上升。当一张门票相当于普通人日工资的比重过大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自然受限。
过去,景区门票高企尚能维持,是因为游客选择的余地不多。而如今,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体验标准大幅提升,游客不再愿意为单一资源买单,而是期待更高的性价比。换句话说,门票价格是否合理,取决于它提供的价值是否匹配。
许多景区的问题在于,“卖门票”思维下,仍停留在“圈地收费”的初级阶段,主打单一的观光,对服务、品牌和体验关注不多。而游客更多期待的是综合体验。在社交平台上,“花200元看厕所排队”“门票刺客”等吐槽高频出现。
游客对门票的敏感度提升,本质是对旅游性价比的重新定义。当前需求下的门票价值,在于吸引力独特性与服务品质的集合,还要加上体验度与获得感。
例如,如果景区门票价格高企,但管理混乱、设施老旧、商业化泛滥,导致游客体验不佳,社交平台上“门票不值得”的吐槽比比皆是,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杭州西湖。西湖免费开放以后,不仅游客满意度高,还带动了周边餐饮、酒店、商业的繁荣,每1元门票收入的损失,换来的衍生消费增长。
这种差异证明,游客愿意付费的不再只局限于“资源”,而是高质量的综合体验。
不仅如此,游客更关注体验独特性、服务质量、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游客依然会对价格敏感,但价格敏感度从来都随着这些综合体验的认识和感知而变化。每一个游客的体验都很主观,游客愿意为这样的主观体验专门订立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标注。
如果景区依然固守“高票价+低服务”“单一粗放”模式,被市场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门票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了
很显然,对旅游景区来说,单一吸引物长期不变的时代已经过去,“门票经济”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国有资源的旅游景区,控制降低门票价格是趋势,但潜力有限。与之对应的是,游客对门票的接受力也有限。这种影响事实上已经超出了国有景区范畴,而对所有景区的门票价格形成了压力。
需要关注的是,这种有限接受力的原因也在性价比上——今天的游客对性价比越来越挑剔,渴望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和服务。这就意味着,景区的粗放经营已经不可持续。
导致传统景区陷入经营困境,还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单一。吸引力单一,价值供给单一,创收来源也单一。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到设施与体验的不匹配。可以说,很多景区的基础设施仍停留在“观光1.0”时代。
比如,山岳型景区投资数亿元修建索道,但其他设施老旧难用。这种“重硬件、轻体验”的建设思路,导致巨额投资难以转化为游客满意度。
同时,也可以看到产品与市场不对接。景区内商铺商品同质化高,“义乌小商品”式经营早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所有这些,都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所幸的是,国内的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在这方面已经有更多的探索。
在吸引力和价值供给上,重点在丰富和更新上。比如,开封万岁山推出了100元套餐,这相比原先80元的价格明显上涨。很显然,如果游客不认可,这种“逆势加价”行为很可能给景区带来困境。
但万岁山的状况是“加价更加质”,综合了“三天无限次入园+翰园碑林+开封城墙联票”等内容。每天提供1000场实景演出,有“王婆说媒”的爆笑相亲,也有“三打祝家庄”的演艺体验,游客在戏里戏外都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体验,也收获到更多的情绪价值,形成了更高性价比的体验。
在此前提下,对于门票价格的提高,游客自然有着更多的认同度。
在创收来源上,重点在收入结构多元化上。门票是起点,但不是终点——连桂林、张家界都玩不转“门票经济”了。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收入占比中的二次消费更高。如乌镇通过“门票+酒店+演艺”模式,综合收入远高于单一门票。
对于桂林、张家界等传统山岳型景区,完全可以开发特色餐饮、文创产品、主题线路等,拓展营收渠道。
对中国景区而言,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解决“门票经济”痛点的答案就隐藏其间。这需要以游客体验为中心重构产品体系,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再造服务流程,以文旅融合为路径深挖文化价值。
也只有从“门票售卖者”转变为“体验设计商”,从“资源管理者”上升为“价值创造者”,景区才能跟上旅游消费升级的步伐,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撰稿 / 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