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了解传统相声的朋友来说,提起相声这门艺术,说的高雅一点可以从名词上解释,相声为“相貌之相,声音之声”,其实通俗点来说,就是你花钱来我这买乐子,跟其他的听曲、唱戏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就是大多数人休闲的一种方法,而在早年间,相声艺人一般演出的场所是地摊或者茶馆,大多数人对相声艺人的印象就是穿着一身长袍、拿着折扇,站在舞台上说学逗唱,后来相声演员有了捧哏和逗哏之分,为了区分主次,这才在舞台上加上了桌子、醒木,一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区分主角、二是为了舞台上增加更多的道具互动
而时至今日,现在大多数人对传统相声艺人的印象,基本都是通过德云社和郭德纲,比如德云社的演员上台表演之前,基本都是要穿大褂的,甚至有时候不穿大褂上台,还要遭到老郭的一番训斥
那么问题来了,对相声演员来说,服装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而且为什么相声演员一定要穿大褂,像姜昆一样穿西装不可以吗?
其实有关相声演员的着装问题,连我们的领导人都曾经建议过
从上世纪开始,相声这门艺术之所以能起死回生、蓬勃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建国后,我们国家对传统艺术的大力扶持,尤其是建国初期,我们国内的很多领导人都喜欢听相声,而侯宝林也将传统的相声段子进行了改编,去糟取精,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听到的传统相声,所以大多数人对相声演员的着装,最早起源于侯宝林等人,到后来马季的出现,才把大褂变成了相声演员的专有服装
但对传统的民间相声演员来说,说相声的着装是没有统一规定的,后来之所以流行大褂,也是马季得到了领导人的建议,因为年轻时的马季曾不止一次为陈毅和总理表演相声,有一次,马季便希望在着装上有所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和搭档穿上了西装,而表演结束以后,马季却被陈老总单独接见,请问他为什么要在舞台上改着装
马季回答了自己的理由后,陈老总却建议他:“我认为不需要改着装,因为大卦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的符号,如果相声艺人能传承下去,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当然陈老总并没有强迫改大褂,而只是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
后来马季也认可了陈老总的建议,因为在多次出国演出的过程中,马季认为,自己身上穿的大褂就是一种文化输出,曾经对记者说:“我们该怎么样,让听众知道相声是一种中国文化?其实就是我们身上的着装,在这个世界上有外国人会说中文、有外国人长得像中国人,但只有真正的中国人才明白,穿着大褂拿着折扇讲相声,是一种多么骄傲的文化自信”
话虽这么说,可新派相声诞生以后,大掛也就成了相声演员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是对于马季来说,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最不喜欢穿大褂的就是自己的徒弟姜昆,早年姜昆在学艺的时候,其实也是穿大褂的,后来经历了十年的特殊时期,再次登台的时候,姜昆就选择了穿西装,也算是在行业内带起了一股潮流,后来但凡是登上春晚的艺人,基本都是西装革履的说相声,这也成就了大家所谓的新派相声
正是因为类似风气的影响,2010年以前,但凡是有点名气的相声艺人,舞台上表演时基本都不穿大褂,而是改穿了西装,至于这种改变的方式,只能说有利也有弊,好的一点是,相声演员可以通过特定的着装,把观众快速拉进自己的角色,比如早年,姜昆有一段说国足的相声段子,出场就穿着国足球迷的服装,脖子上还带着个喇叭,一眼就点出了主题
坏的一点是,对传统的曲艺观众来说,这种奇装异服的表现,会让大家的关注点不自觉的转移到衣服上
“异军突起”的德云社,又再次带火了大褂
相声大掛的第二爆火,是北京德云社成立以后,当初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人成立了北京相声大会,并且决定将相声的演出地点,从剧院再次搬到茶馆的舞台上,果不其然,这种创新方式让相声起死回生,可以也得到了姜昆等人的抵制,用当时流行的话来说:“侯宝林把相声从地摊捧到了殿堂,郭德纲把这门艺术从殿堂拉回了地摊”
这其中孰是孰非我们不好评价,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郭德纲的确把相声从坟头里拉了出来,从2015年后开始,国内各城市的相声茶馆纷纷破土而出,这门艺术也从地边摊,变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职业,从发扬传统相声的角度来说,郭德纲功不可没
至于相声大掛,其实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演员们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只是郭德纲认为,大掛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绝大多数的观众都认可这种穿着,所以这种带有明显标记的服装,自然而然就成了相声演员的演出服
不知在座各位对此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