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共同的成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 郭秋雨
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
在遇见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简称“十一朝”)之前,我曾辗转于7次面试之中。每一次,HR们翻阅我的简历后,总是眉头紧锁:“你的经历太分散了,不够聚焦。”
然而,当我站在十一朝的面试官面前时,他们却眼前一亮:“像你这样经历多元的老师,正是我们需要的。”
这份突如其来的认可,让我有些惊喜,也有些困惑:为什么之前那些公司都巴不得我能在应聘岗位上深耕5年,掌握所有必备技能,而十一朝却愿意接纳我这样一个0实习经历、0教学经验、0专业知识的“三无”老师呢?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渐渐明白了—一这所学校真正关注的,不只是“我已经会什么”,更是我“可能成为什么”。这种 “不急于求成”的态度,正是十一朝宝贵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成长,从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被看见、被信任、被等待,真正‘长’出来的东西才更有力量”。
我想和大家分享3个我在十一朝工作时关于“忍住”的真实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忍住催促。
小A曾经是班里的学霸,成绩优异,作业认真。然而,这学期前几周,他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默写错误连连,作业总是拖到最后还写不完。我和搭班老师心急如焚,甚至考虑是否要联系家长,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最终决定再给他一些时间,看看情况是否会有所改善。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努力忍住催促的冲动。每当看到他磨蹭的样子,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再给他一点时间吧。”
于是,我们用鼓励的话语代替催促:“今天比昨天少错了一个字,继续加油”“你这次交作业的速度快多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话语,却像温暖的阳光一样照进了他的心里。终于,在第四周,我们看到了令人欣慰的结果。他开始默写全对,各种学习任务都提前完成,甚至主动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那一刻,我们都认为这一个月的等待是值得的。当我们不再逼着孩子,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时,或许他们更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展现出惊人的潜力。
第二个故事是忍住裁决。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自在地玩耍。一个孩子捂着脑袋跑来告状。
我环视操场,找不到“肇事者”小马同学,便气冲冲地站在班级门口等待。她偏偏是最后一个回来的孩子。我严厉地质问:“你刚刚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我的语气里充满了愤怒。
当我看到她低下的头和发抖的手时,我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话:“孩子需要的不是评判,而是被看见。”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我用平和的语气说:“老师很担心你,可以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吗?”这句话虽然僵硬,但她却惊讶地抬起头,小心翼翼地说:“我害怕那个同学去告诉老师,害怕自己被老师批评,所以一直躲在厕所不敢出来。”
听到这里,我的怒火像瘪掉的气球一样瞬间消失了。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处理学生冲突时往往容易成为“裁判”的角色,以自认为公平正义、铁面无私的形象急于给出判断和解决方案。然而,这样做却牺牲了孩子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发生了什么?”这次我的语气自然且温柔。小马在引导下说出了事情的经过,还说其实自己躲到厕所做的一点也不对,“当时我应该问问她疼不疼”。最后,她问我:“老师,我现在去道歉还来得及吗?”
我想,教育有时真的需要忍住裁决的冲动,给孩子的真心和成长让出一条路。
第三个故事是忍住说教。
去年9月刚开学时,我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并不严格。我觉得孩子们在学校应该自由快乐地学习生活,不应该被过多的规则束缚。然而,我的搭班老师杨老师却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严格具体的要求。比如户外活动需要排队并做到快静齐、吃饭必须15分钟吃完、每次离开座位都要推回凳子等。当时我都不以为然。
这样过了两三周,我发现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态度截然不同。因为两位老师在行为上的要求不一致,孩子们感觉十分困惑和混乱。他们不知道应该遵守哪个老师的规则,也不知道如何在两个老师之间找到平衡。这种混乱让我开始对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有了实感。我意识到自由放松在没有规则意识的前提下是可怕的。
没有规则的自由会导致集体活动拖沓、班级管理混乱。当杨老师出差时,对当时 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于是我开始转变风格,渐渐与杨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 在共同的班级公约下,老师和学生的状态都越来越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感谢杨老师的包容和相信。她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我,她从未对我说过“你这样做不行,你应该……”或者“根据我的经验,你必须要……”这样的话。
她所做的是在制定班级公约时喊上我一起讨论,在我课堂上手忙脚乱时帮我维持纪律,在我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时给我认可。她的包容让我在安全放松的同事关系中不断探索和成长。她像对待新手学生一样对待我,允许我“慢一点”。
我想,不仅是资深教师对新手老师,老师对学生也应该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引导。
今天20多岁的我站在教育的起点,满怀热情,却也难免焦虑; 我渴望成就,却也可能急躁不安。 但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教育需要播种,需要阳光、雨露,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我们可以忍住催促,像等待春天一样等待孩子的蜕变;我们可以忍住裁决,用倾听代替审判,让反思生根发芽:我们可以忍住说教,用信任和陪伴,让同伴、自己和学生都能“慢一点”成长。
亲爱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放下“立刻完美”的执念,用温柔和耐心,陪伴孩子也陪伴彼此,慢慢长大。因为—一教育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共同的成长,我们既是引路人,更是同行者。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