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巨鹿路上一幢看似普通的石库门建筑,市场估值已经突破三千万大关。

这幢楼的主人正是贝氏家族,一个从明朝药铺起步、绵延十七代的隐世豪门。



与声名显赫的荣氏家族不同,贝氏后人始终保持着低调姿态。

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和贝礼中在美国创立了建筑事务所,并参与了纽约、波士顿等地的重要地标项目。



其他家族成员活跃于金融与学术领域,足迹遍布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却从不炫耀家世背景。

相较于荣氏后代荣智健因中信泰富投资失误引发的一系列风波,贝氏家族几乎从未有过负面新闻,始终保持如磐石般的稳定。

他们的秘密,就隐藏在这六百年的传承之中,其震撼力远超财富本身。



作为贝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他们不仅延续了家族的文化底蕴,更展现了极强的自律精神。

贝建中和贝礼中继承了父亲贝聿铭的建筑事业,其事务所承接了2023年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扩建工程,在设计中巧妙融入东方园林的曲线之美,广受好评。

而像贝铭中这样的后人,则选择了金融与学术道路。



2024年,一位贝氏后人在哈佛商学院发表了一篇关于家族信托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们在上海设立的房产信托依然持续增值,根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贝氏名下约有900栋物业,每年租金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再看荣氏家族,近代中国“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



他们创立的申新纺织厂曾年赚百万,荣毅仁更是将家族推向巅峰,于1980年代创办中信集团,资产规模一度达到万亿级别。

然而,荣氏家族的高调作风也带来了不少波折。

2008年,荣智健因中信泰富外汇投资亏损156亿港元,最终黯然辞职,家族声誉因此受损。



如今,荣明杰、荣明方虽仍在中信泰富管理层任职,但家族的整体影响力已远不如往昔。

贝氏与荣氏的对比,恰似月光与烈阳的辉映。

荣氏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积极捐资支持抗战与抗美援朝,其高调慈善行为名扬四海。

而贝氏则深耕教育与文化领域,虽然鲜见公开报道,却润物无声地影响着社会。



荣氏的财富多集中于上市公司,透明度较高但也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贝氏的财富则主要藏于房产与信托之中,显得更加隐秘且稳固。

两大家族各有特色,但贝氏的低调与长寿之道,无疑展现出贵族的深邃智慧。

贝氏家族的财富固然令人羡慕,但他们的善举更让人肃然起敬。



早在明代,他们在苏州创办义学,为贫寒子弟提供免费教育机会。

清末时期,他们又出资修建学堂,改善地方教育条件;民国年间更是斥资兴建苏州图书馆,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

1937年抗战期间,贝氏投入80万银元修缮苏州狮子林,不仅保存了这一明代园林,还为战乱中的苏州民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寄托。



步入现代,贝聿铭夫妇向哈佛大学捐赠数百万美元,设立“B.P. Foundation”奖学金。

根据2020年哈佛官网的信息显示,该基金每年资助大约20名中国学生,涵盖建筑、金融等多个专业领域。

这些受益者中,有人成为耶鲁大学教授,还有人回国担任高校院长职务。



贝氏的善行向来低调内敛,严格遵循祖训:“助人时,莫让人知晓你的善举。”

2023年,贝氏后人再次向苏州博物馆捐赠500万元,用于文物修复工作,依旧保持低调姿态,未对外宣扬。

相比之下,荣氏家族的慈善活动更为引人注目。



抗战时期,荣宗敬捐赠100万元支持前线作战;1950年代,荣毅仁慷慨解囊,支援抗美援朝行动。

荣氏的善举常伴随着媒体报道,影响广泛,但也让家族更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贝氏的隐秘慈善,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社会而不求回报。



贝氏家族的传奇故事,可以追溯到1522年的苏州阊门。

当时,一位名叫贝兰堂的药商凭借诚信与善心立足商界。

他为穷人赊药、送药,赢得了苏州百姓的信任。



到了1535年,他整合药材种植、加工与销售环节,开设了三家药号,利润实现翻倍增长。

贝兰堂的经营之道,不仅依赖情义,更体现出卓越的远见。

他购入苏州城郊的大片土地,为家族财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清末,贝氏已然发展为江南地区的豪族。

1860年,家族旗下药铺数量达到20家,拥有数百亩土地。

他们始终坚持不售假药,价格公道,良好的口碑成为无形资产。



1870年,苏州爆发瘟疫,贝氏无偿发放药材,成功救治数百人。

这种“以善为本”的理念,帮助贝氏在商界站稳脚跟,同时也为后续转型埋下了伏笔。

清末民初,贝氏家族迎来了关键转折点。



第十三代传人将产业分为两部分:贝理泰投身金融领域,贝润生专注于地产开发。

1897年,贝理泰创立“上海银行”,提出“一块大洋也能开户”的理念,吸引了大量普通储户。

1900年,上海银行存款总额突破500万元,其中三成资金来源于苏州药铺的周转金。



贝理泰由此成为金融界的领军人物,1910年将分行扩展至香港与新加坡。

贝润生则敏锐捕捉到上海的地价红利。

1890年代,他在市郊囤积土地,建造小楼出租,随后又开发公寓高价出售。

至1920年,贝润生名下房产数量达到932栋,年租金收入约200万元,足以养活五代人。



他还斥巨资修缮狮子林,1925年完工后,这座园林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

贝润生的理念是:“财富只是工具,文化才是根基。”这份远见卓识,使贝氏从普通富户升格为真正的贵族。

贝氏家族的文化传承,在贝聿铭身上得到了最耀眼的体现。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州,童年时期在苏州狮子林度过。



园中的假山流水、雕花窗棂,成为了他最早的审美启蒙。

1935年,他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哈佛大学深造建筑学,194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贝聿铭从不盲目追随西方潮流,而是将东方韵味巧妙融入设计之中。

1960年代的香山饭店、1980年代的香港中银大厦以及1989年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每一件作品都堪称中西文化对话的经典之作。



1989年,卢浮宫金字塔项目曾引发争议,法国媒体批评他“破坏传统”。

贝聿铭顶住压力,亲自调整设计方案,融入几何美学元素,最终赢得全球赞誉。

2004年,由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正式开馆,其曲径通幽的布局被誉为“现代园林”的典范。

贝聿铭坦言:“我的灵感,源自苏州的园林。”



这份文化自信,让他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全力支持。

他的继母蒋士云是一位巴黎留学生,精通英法语言,鼓励他出国深造。



妻子卢爱玲出身显赫华人家族,1942年与他结为连理,共同经历了战乱与流亡岁月。

卢爱玲独自抚养四个孩子,让贝聿铭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之中。

1990年代,卢爱玲患病,贝聿铭毅然推掉所有项目,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贝建中回忆道:“母亲是父亲的避风港,她教会我们尊重父亲的梦想。”

贝聿铭的四个孩子均继承了家族传统,名字中带有“中”字,时刻提醒他们不忘根源。



贝建中和贝礼中活跃于建筑界,贝铭中则专注于金融领域,家族事业后继有人。

为何贝氏家族能够绵延十七代?答案在于他们的顶层设计。

民国时期,家族立下三条铁律:18岁前子孙无权继承财产,仅能领取学习补助。



若无法进入顶尖大学深造,则无权接触核心资产;必须回国服务三年,否则无权动用家族资源。

这些规矩被写入族谱,违反者将被族老会否决。

每五年,贝氏家族都会举办内部考试,内容涵盖历史、金融、哲学等领域。



2020年的考试新增了全球经济模块,难度堪比公务员考试。

未能通过考试者,股权收益将被扣除。这种严苛体系,确保了贝氏子孙的自律品质。

2024年,一位贝氏后人在哥大商学院演讲时表示:“家族并未给予我财富,而是赋予我规则。这让我学会了依靠自己。”

贝氏家族极少卷入风波,但并非毫无争议。



1989年,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曾遭到法国媒体的猛烈批评,指责其“亵渎文化”。

他以作品回应,1993年项目完工后,巴黎市长亲自为其颁发荣誉勋章。

2010年代,贝氏的上海房产信托引发了小范围质疑,有人认为其“隐形财富”缺乏足够的透明度。



2015年,贝氏后人公开了部分信托收益的具体用途,其中80%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争议随之平息。

与荣氏家族荣智健的投资失误相比,贝氏所经历的风波可谓微不足道。

他们从不控股上市公司,族谱严格保密,财富藏于信托之中,始终保持稳健发展。

贝氏家族六百年的传奇历程,让我重新理解了“贵族”的真正含义。



他们不是靠炫富或权势取胜,而是通过文化、自律与责任书写历史。

与荣氏的高调实业相比,贝氏的低调传承更彰显智慧。

他们的铁律、家训与善举,犹如为后人铺设的道路,告诉世人:财富只是工具,能力才是根本。

我尤为钦佩贝氏的教育情怀。



从义学到哈佛奖学金,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贵族的意义在于回馈社会。

不过,他们的低调有时显得过于神秘,如果能在财富与影响力的透明度上有所提升,或许能够激励更多人。

贝氏的家族传承,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独特的亮色,提醒我们:真正的传奇,不在于光芒四射,而在于根深蒂固。



从苏州药铺到上海石库门,从狮子林到卢浮宫,贝氏家族用六百年时光谱写了一部贵族史诗。

他们与荣氏的对比,生动诠释了两种不同的传奇:一个高调如烈阳,一个低调如月光。

贝氏的财富、文化与传承,犹如地底的老树根,穿越时代变迁,依然焕发勃勃生机。

他们的家族传承告诉我们:贵族的真谛,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什么。



编辑:小脑袋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5-4-8 2024-1-4

新华社媒体2019-11-22

界面新闻2019-5-19

中国侨网2017-7-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