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叔

今天是4月21日,俄乌战争第1153天。

昨日乌军的最新战况:乌总参公布的昨日战果:累计歼敌940150人,昨日新增1180人,歼灭俄军14辆坦克、9步兵战车、70门火炮、111架无人机、3枚巡航导弹、208辆军车和油罐车。



先来看看加沙。

4月20日,哈马斯释放"长期停火"信号,宣称愿暂停军事行动、移交加沙治理权,但其表态既未正式确认,也未明确放弃核心诉求。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19日电视讲话中揭露关键事实:哈马斯已拒绝包含释放10名人质条款的停火方案,坚持要求以军全面撤出加沙并永久停战。这种条件无异于让恐怖组织获得喘息空间,为下一轮袭击积蓄力量。



当前对峙的核心矛盾清晰可见:哈马斯试图将短期停火包装成"和平诚意",实则谋求战略缓冲。其所谓"移交加沙治理权"的提议,本质是将控制权转交给非民选代理机构,延续地下统治模式。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组织一面谈论停火,一面拒绝解除武装,其加沙地下隧道总长已超500公里,武器研发设施深藏居民区,这些事实印证了以色列的根本担忧:任何不彻底解除哈马斯武装的停火都是致命陷阱。

以色列面临的战略抉择异常艰难。哈马斯至今仍扣押包括美籍公民在内的多名人质,19日曝光的守卫遗体证明,该组织连最基本的国际准则都肆意践踏。内塔尼亚胡政府承受着双重压力:既要应对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危机的批评,又要履行国家守护者的基本职责——确保2400万国民不再生活在火箭弹威胁之下。正如总理所言,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并非选择,而是生存必需。



国际斡旋陷入结构性困局。埃及提出的45天停火方案暴露调解机制的根本缺陷:将人质数量与停火期限挂钩的操作模式,实质是将平民生命当作谈判筹码。哈马斯14日对方案的消极回应更印证其策略——通过拖延战术消耗以色列国际信誉,同时利用人道危机博取舆论同情。这种把戏在2014年、2021年冲突中已反复上演,每次短暂停火最终都成为哈马斯重整军备的窗口期。

军事现实揭示着冲突本质。以色列国防军过去五个月的作战已摧毁哈马斯75%的火箭弹生产能力,清除超过1.2万名武装分子。但该组织仍控制着拉法口岸地下工事群,保留着至少8000枚火箭弹库存。这些数据表明,当前阶段停火将导致反恐成果付诸东流。哈马斯所谓"暂停武器研发"的承诺,与其持续通过走私渠道获取伊朗技术支援的事实形成尖锐讽刺。



国际社会需要认清基本逻辑链:正是2005年单边撤军造就了哈马斯在加沙的军事化统治,2014年停火协议纵容了其隧道网络的疯狂扩张。历史教训证明,对恐怖组织的妥协终将酿成更大灾难。以色列当前军事行动的根本目标,是彻底改变加沙安全架构,建立防止武器走私的有效机制,这不仅是维护本国安全的必要举措,更是打破"冲突-停火-再冲突"恶性循环的唯一出路。

当下真正的和平契机不在于虚假停火提议,而在于国际社会协同行动:切断哈马斯海外资金链,施压伊朗停止武器输送,支持加沙非军事化改造。

那些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的呼声,若不同时包含解除哈马斯武装的具体方案,本质上是对恐怖主义的变相赦免。正如加沙边境被火箭弹摧毁的幼儿园废墟所见证的,没有安全保障的和平,不过是下一场屠杀的倒计时。

回到俄乌战场。

4月20日,俄罗斯宣布的"复活节30小时停火"在硝烟中显露出真实面目。俄军虽降低了部分战线火力强度,却利用停火窗口完成了多项军事部署:在托列茨克夺回乌军2月收复的阵地;为莱曼前线的重装备运输开辟通道;向哈尔科夫增调部队;通过无人机与火炮持续袭扰乌军防线。俄国防部坚称"严格遵守停火",但前线数据显示,24小时内仍有901次炮击与46次突击行动。



捷克外长的讽刺一针见血:"这就像在早餐和午餐间宣布绝食,却偷偷塞糖果"。

特朗普政府此时抛出的"和平方案"引发震动。文件核心内容包括: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将扎波罗热核电站设为美国控制的中立区、按现有战线冻结乌东四州争议。

方案未要求俄军撤离占领区,未承诺对乌安全保障,却提出控制乌克兰资源与港口。这种单方面施压基辅的提议,被分析人士视为实质承认俄罗斯扩张成果。美方特使威胁称若方案受阻将退出调停,这种"以撤促谈"的姿态暴露出斡旋立场的失衡。



战场态势揭示着双方实力的微妙变化。俄军后勤短板日益明显:使用驴队运输物资、士兵骑摩托车甚至徒步冲锋的场景频现。

乌军则在西方装备支持下取得战术突破:两周内摧毁19个俄军前线指挥部,精准打击BM-21火箭炮与BUK-M1防空系统。

法国幻影2000与F-16战机的联合作战显著提升空中打击效率,德国金牛座导弹的还没部署就让克里米亚俄军陷入恐慌。值得关注的是,欧洲援助模式正转向本土化军事生产投资,这种"授人以渔"的策略可能改变战争消耗模式。

乌克兰展现出惊人的战争韧性。驻联合国代表梅尔尼克提出"战斗到2029年"的规划,要求德国转移30%军备及150枚金牛座导弹,并呼吁欧洲四年内提供5500亿美元援助。



尽管俄军宣称准备T-34坦克参加红场阅兵,但其装备损耗已难掩饰,乌军无人机拍摄到俄军使用民用车辆穿越雷区的窘境。

英国"台风"战机两度拦截俄侦察机,瑞士打破百年中立向乌输送装甲武器,德国莱茵金属将炮弹年产量提升至35万发,这些动向构成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

而莫斯科三天内两起重大火灾、克里米亚军官家属集体撤离等异常现象,暗示着战争引发的次生危机正在发酵。

在这场关乎文明与野蛮较量的持久战中,某些真相愈发清晰:任何单方面强加的"和平"实质都是绥靖,真正的停火只能建立在侵略者退出被占领土的基础上。

历史反复验证,以土地换和平终将滋养更大的野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