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假设美军的B21深入中国腹地,对三峡大坝实施轰炸,是否能够彻底击垮中国。
这是近期外网某平台热议的话题,吸引了数百万用户的关注。
本以为特朗普时期的“对等关税”政策已经足够令人惊讶,没想到美国网民的想象力更加大胆,竟然提出了如此极端的问题。
那么,美军的B21能否真正深入中国内陆并摧毁三峡大坝呢?
疯狂的想象
在特朗普推行“对等关税”之后,美国社交网络上又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
如果派遣B21轰炸机进入中国腹地,摧毁对中国至关重要的三峡大坝,是否能借此机会彻底压制中国。
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在美国网络上却引发了超过300万次的浏览。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对我国意义非凡。
自2003年首台机组投入运行以来,我国陆续增加了多台发电设备。
截至2023年,三峡大坝共安装了34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高达225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到882亿千瓦时。
这些电力资源被输送到广东、华东和华中等地,是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关键能源节点。
此外,三峡大坝每年的发电量可帮助减少13.2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同时,三峡水库还能为下游提供补水支持,优化长江下游的航道条件。
每当长江中下游地区面临枯水期或用水紧张时,三峡水库的重要性便尤为突出。
截至2022年底,三峡水库累计向长江中下游补水超过3600亿立方米。
在防洪方面,三峡大坝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见,三峡大坝在我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这或许正是美国网民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所在。
他们可能认为,摧毁三峡大坝不仅可以切断我国的电力供应,还会引发洪水淹没大片城市。
根据新华社2023年7月11日发布的《三峡电站投产发电20年累计发出清洁电能超16000亿千瓦时》报道显示,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即便如此,部分美国网民仍建议美军派遣B21轰炸机深入中国内陆,试图对三峡大坝发起攻击。
然而,这种设想完全脱离现实,从地理位置看,三峡大坝位于长江干流的西陵峡段,距离美国本土数千公里之遥。
而B21轰炸机在携带弹药的情况下,最大航程仅约1000公里。
即便忽略航程限制,B21想要接近三峡大坝至少需要深入我国境内300公里以上。
更不用说,一旦接近我国领空,就会立即被中国海军和空军发现。
B21虽以隐身性能著称,但我国的空警3000预警机具备反隐身能力。
它配备了先进的数据链系统和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在第一时间探测到任何靠近的隐形目标。
连进入我国领空都难以实现,更别提深入内陆300公里进行轰炸了。
即使假设B21成功突破防线,真的到达三峡大坝附近,它又能造成多大破坏呢?
坚固的防御
早在三峡大坝设计初期,我国就把“抵御军事打击,防范恐怖分子破坏”作为核心安全考量。
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解放军总参谋部负责研究三峡大坝的防护方案。
经过近三十年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采用抗爆性能极强的混凝土重力坝结构。
这种设计方案使三峡大坝能够承受极其猛烈的火力攻击,即便是核武器也难以对其造成实质性损害。
最多只会炸出一个百米宽的缺口,但这并不会危及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不会引发溃坝灾难。
在选址阶段,我国还综合考虑了地形和地质因素。
根据共青团中央2019年8月3日发布的《真相!关于三峡不能不清楚的重要史实和事实!》,三峡大坝最终建在了一块完整稳固的花岗岩基础上。
此外,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还专门设立了地震监测站,用于实时监控周边地质活动。
在这种严密防护下,美军的B21要想成功轰炸三峡大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仅如此,三峡大坝周边还有武警部队全天候巡逻。
自2003年起,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就开始驻守三峡坝区。
每天都有巡逻小组执行任务,确保第一时间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也曾有美国专家提议对三峡大坝实施核打击。
虽然我国承诺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但如果美国率先对三峡大坝发动核攻击,我国必将采取相应的核报复措施。
正如前面提到的,三峡大坝的设计初衷就是抵御最恶劣的攻击环境。
即便核武器都无法对其构成威胁,B21轰炸机又怎么可能得逞呢?
这种想法不仅荒谬至极,也充分暴露了美国的霸权心态和强权逻辑。
根据环球时报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中国应明确动用核武前提 打击三峡大坝等同核战》,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挑战中国的底线。
总结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国开始采取一系列遏制措施。
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便是针对中国经济的一次打压行动。
但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中国迅速做出了有力反击。
原本以为特朗普的举动已经够激进,没想到美国网民的想法更为极端,甚至提出要轰炸三峡大坝。
如果美国胆敢对三峡大坝发动袭击,就意味着直接向中国宣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将毫不犹豫地展开全面反击,坚决捍卫自身权益。
中国人民从来不怕任何形式的霸权压迫,绝不会退让半步。
正如毛主席所言,美国人想打多久就打多久,中国始终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