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接触的一些泉商而言,兼职一个月能卖几十枚那就是“人脉广阔”了。职业的一个月销量数百上千的话,那就是“大商人”了。
但你要是去拼夕夕、某东、某宝去搜,随便一个关键词五帝钱、袁大头或者大清铜币。销量可能是1万+、5万+甚至10万以上。
真玩家的销量,哪怕算上华夏园地微拍等专业平台的数据,都不及这些电商平台的零头......
网上卖的仿古钱
曾经很疑惑,这些仿古钱说到底也就是个现代工艺品,为什么销量会如此巨大?
直到前几年碰到一位亲戚结婚,他想图个彩头买几套五帝钱让我推荐,关键词是“物美价廉”。于是我找了好几天,终于在几个平台搜寻到一些品相还不错的,大概500元左右一套。
我自己买都没有这么认真过,毕竟搜寻信息是个苦力活,就想着给亲戚露一手!
我的想法是买上几套,真币、品相好加上具备保值功能,亲戚应该挺开心。结果再次找到他之后,他跟我说:“别瞎忙活了,我一下买了十套,加起来不到100元,都是9.9包邮!”
好品五帝入盒 如今售价2500元以上
在他看来,买那么贵的真币干嘛,工艺品就行了,钱省下来买烟酒难道不好吗?
合着我表错情了,亲戚对于真假根本不在乎!我在想,这些好品真币现在都涨了很多,当初要是买了可不比工艺品好得多嘛?
转念一想,我又嘲笑自己可真是自作多情,因为这些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除了真爱钱币收藏的人,其他人对真假的态度是无所谓,无论是外行还是某些商人皆如此!
交流会
有回在古玩城见俩老头吵架,为一枚开元通宝是不是私铸争得摔茶碗。突然怀念这种较真:至少人家真在乎东西对不对。
现在满大街都是“差不多先生”:钱币差不多像老的就行,故事差不多能圆就行,价格差不多能骗就行。
外行人图个彩头,工艺品就能满足。“暴富党”不在乎真假,他们会给自己洗脑,只想着发财。甚至一些真正的行家,在利益面前也选择了“沉默”!
赝品成了主力!
记得之前参加一个交流会,亲眼看见一个摊主把"咸丰当五十"摞成小山,明码标价"20元一枚,买五送一"。
有顾客问是不是真品,摊主眼皮都不抬:"你要真的?后面柜台有,3000元起步,上不封顶。"这种"分级销售"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假货负责走量,真品用来宰客,各取所需。
真正的玩家反而成了异类。有位老藏家坚持只玩真品,去年在交流会摆了三天摊,总共就卖出七枚钱币。而同场一个“擦边”的摊子,靠"现场开筒子"的噱头,两天进账五万多。
老人苦笑着对我说:"现在说真话反而没人信了。"我回他:“不是真话没人信,而是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信的!”
筒子
在这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傻的那个。买假币的想着利益最大化,卖假币的盘算着下一批进货价。
就连“打假”也成了产业链一环:某些评级公司和专家们会接"洗白"生意,给钱就能出真品证书。
偶尔遇到较真的新人,老油条们就搬出万能话术:"收藏没有真假只有新老,玩收藏讲究缘分,你觉得假就别买。"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等新人吃了药,他们又说"交学费是应该的",活脱脱一出PUA大戏。
地摊货因何成为主流?
套路多了,新人们干脆直接买地摊货!说到底,当假货泛滥到一定程度,市场诚信难以建立,真品也会失去吸引力。就像我那位亲戚说的:"反正都是铜片子,较什么真呢?"
这堆破铜烂铁,不玩也罢!可转念一想,要真不玩了,那些凌晨三点还在灯下看钱的老藏家,那些为个版别翻烂泉谱的泉友,那些守着冷摊等知音的诚实币商,他们该有多寂寞?